求和符号的运用_求和符号的性质

求和符号的运用_求和符号的性质文章向导从单重求和谈起(定义与基本性质)多重求和(二重情况)求和的实际应用(等比级数)引言:  求和符号经常活跃于数学或工程实际问题中,特别是处于多重求和情况时,连用的求和符号存在运算的优先顺序,有时我们可以直接互换不同求和符号之间的位置,而有时不同的位置则代表不同的求和意义。因此,关于求和符号∑的问题还是很有必要进行细致讨论一番。一、从单重求和谈起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回顾下求…

大家好,又见面了,我是你们的朋友全栈君。如果您正在找激活码,请点击查看最新教程,关注关注公众号 “全栈程序员社区” 获取激活教程,可能之前旧版本教程已经失效.最新Idea2022.1教程亲测有效,一键激活。

Jetbrains全系列IDE稳定放心使用

文章向导

从单重求和谈起(定义与基本性质)
多重求和(二重情况)
求和的实际应用(等比级数)

引言:
  求和符号经常活跃于数学或工程实际问题中,特别是处于多重求和情况时,连用的求和符号存在运算的优先顺序,有时我们可以直接互换不同求和符号之间的位置,而有时不同的位置则代表不同的求和意义。因此,关于求和符号∑的问题还是很有必要进行一番细致的讨论。


一、从单重求和谈起
  我们通过一个稍微简单的例子来回顾下求和符号的使用(如下所示)。 ∑ i = 1 10 g ( k , l ) h ( i , j ) = g ( k , l ) ∑ i = 1 10 h ( i , j ) \sum_{i=1}^{10}{g\left( k,l \right) h\left( i,j \right)}=g\left( k,l \right) \sum_{i=1}^{10}{h\left( i,j \right)} i=110g(k,l)h(i,j)=g(k,l)i=110h(i,j)
  求和符号展开的关键在于替换所有的计数下标,本例中 g ( k , l ) g\left( k,l \right) g(k,l)与计数下标i无关,故可直接提取到求和符号外。最终结果如下所示: g ( k , l ) ( h ( 1, j ) + h ( 2, j ) + ⋅ ⋅ ⋅ + h ( 10, j ) ) g\left( k,l \right) \left( h\left( \text{1,}j \right) +h\left( \text{2,}j \right) +···+h\left( \text{10,}j \right) \right) g(k,l)(h(1,j)+h(2,j)++h(10,j))

二、多重求和(二重情况)
  当出现两个及以上的求和符号时,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运算的优先顺序。为便于理解和阅读,我们也可以适当对其添加括号来明确这种运算顺序。比如下面这样: ∑ i = 1 3 ∑ j = 1 4 f ( i , j ) = ∑ i = 1 3 ( ∑ j = 1 4 f ( i , j ) ) = ∑ i = 1 3 ( f ( i , 1 ) + f ( i , 2 ) + f ( i , 3 ) + f ( i , 4 ) ) \sum_{i=1}^3{\sum_{j=1}^4{f\left( i,j \right) =\sum_{i=1}^3{\left( \sum_{j=1}^4{f\left( i,j \right)} \right)}}}=\sum_{i=1}^3{\left( f\left( i,1 \right) +f\left( i,2 \right) +f\left( i,3 \right) +f\left( i,4 \right) \right)} i=13j=14f(i,j)=i=13(j=14f(i,j))=i=13(f(i,1)+f(i,2)+f(i,3)+f(i,4))
  实际上,由于计数下标i和j的范围不同,上述双重求和表达式中的两个求和符号的顺序可以互换,即可以写成下面这种形式: ∑ i = 1 3 ∑ j = 1 4 f ( i , j ) = ∑ j = 1 4 ∑ i = 1 3 f ( i , j ) \sum_{i=1}^3{\sum_{j=1}^4{f\left( i,j \right) =\sum_{j=1}^4{\sum_{i=1}^3{f\left( i,j \right)}}}} i=13j=14f(i,j)=j=14i=13f(i,j)
  既然存在可以直接互换的情况,那么也必然存在求和符号顺序不可直接互换的情况,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如果强行直接互换两者,那么其表达式的意义也就发生了变化。
  
原 式 : ∑ i = 1 4 ∑ j = 1 i f ( i , j ) 原式:\sum_{i=1}^4{\sum_{j=1}^i{f\left( i,j \right)}} i=14j=1if(i,j)  (2-1)

错 误 的 表 达 式 : ∑ j = 1 i ∑ i = 1 4 f ( i , j ) 错误的表达式:\sum_{j=1}^i{\sum_{i=1}^4{f\left( i,j \right)}} j=1ii=14f(i,j) (2-2)

意 义 已 变 : ∑ j = 1 4 ∑ i = 1 j f ( i , j ) 意义已变:\sum_{j=1}^4{\sum_{i=1}^j{f\left( i,j \right)}} j=14i=1jf(i,j) (2-3)
  首先分析下式(2-1),由于j的范围取决于i,因此我们不能直接互换两个求和符号的顺序。如果强行互换得到式(2-2),将得到一个错误的表达式,其错误之处在于 ∑ j = 1 i \sum_{j=1}^i{} j=1i已经使用了计数下标i,所以内层求和符号不能再使用i作为计数下标。
  那么,如(2-3)这样机械式的互换是否又是可行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如此互换后得到的式子是正确的,但含义却已改变(与原式对比很容易观察到)。
  
  正确的替换方式如下所示,到此的读者可以用心感悟下它与前面几种做法的区别: ∑ i = 1 4 ∑ j = 1 i f ( i , j ) = ∑ j = 1 4 ∑ i = j 4 f ( i , j ) \sum_{i=1}^4{\sum_{j=1}^i{f\left( i,j \right) =\sum_{j=1}^4{\sum_{i=j}^4{f\left( i,j \right)}}}} i=14j=1if(i,j)=j=14i=j4f(i,j)
  等式两边可以按照穷举法的思路来进行理解,为便于说明笔者将给出一份表格来辅助解释。(等式左右两边都表示表格中所有项相加之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左边:穷举i的取值,内层元素求和,在表格中体现为依次横排相加。
  右边:穷举j的取值,内层元素求和,在表格中体现为竖排相加。
  
  最后,谈一个小技巧(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下面这个式子,简单理解来看,似乎可以直接将平方展开。但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外层求和使用了计数下标i,故内层必须使用其他字母来作为计数下标。
( ∑ i = 1 5 f ( i ) ) 2 = ( ∑ i = 1 5 f ( i ) ) ∗ ( ∑ i = 1 5 f ( i ) ) ≠ ∑ i = 1 5 ∑ i = 1 5 f ( i ) f ( i ) \left( \sum_{i=1}^5{f\left( i \right)} \right) ^2=\left( \sum_{i=1}^5{f\left( i \right)} \right) *\left( \sum_{i=1}^5{f\left( i \right)} \right) \ne \sum_{i=1}^5{\sum_{i=1}^5{f\left( i \right) f\left( i \right)}} (i=15f(i))2=(i=15f(i))(i=15f(i))=i=15i=15f(i)f(i)

故正确的表达形式应该改为如下所示(内层计数下标为j)
( ∑ i = 1 5 f ( i ) ) 2 = ( ∑ i = 1 5 f ( i ) ) ∗ ( ∑ i = 1 5 f ( i ) ) = ∑ i = 1 5 ∑ j = 1 5 f ( i ) f ( j ) \left( \sum_{i=1}^5{f\left( i \right)} \right) ^2=\left( \sum_{i=1}^5{f\left( i \right)} \right) *\left( \sum_{i=1}^5{f\left( i \right)} \right) =\sum_{i=1}^5{\sum_{j=1}^5{f\left( i \right) f\left( j \right)}} (i=15f(i))2=(i=15f(i))(i=15f(i))=i=15j=15f(i)f(j)
三、求和的实际应用(等比级数)
  等比数列{
a i a_i ai}其求和公式可以描述为如下的形式(设 m ⩽ n m\leqslant n mn,其中r为公比,通项公式为 a i = r i a_i=r^i ai=ri):
∑ i = m n r i = r m − r n + 1 1 − r = a 1 − a n ∙ r 1 − r    ( r ≠ 1 ) \sum_{i=m}^n{r^i=\frac{r^m-r^{n+1}}{1-r}}=\frac{a_1-a_n\bullet r}{1-r}\,\,\left( r\ne 1 \right) i=mnri=1rrmrn+1=1ra1anr(r=1)
  当 n → ∞ n\rightarrow \infty n时,上述就成为了等比级数,此时等式转换为:
∑ i = 1 ∞ r i = r 1 − r      ( ∣ r ∣ < 1 ) ( 3 − 1 ) \sum_{i=1}^{\infty}{r^i=\frac{r}{1-r}\,\,\,\,\left( |r|<1 \right)} (3-1) i=1ri=1rr(r<1)31
  当 ∣ r ∣ ⩾ 1 |r|\geqslant 1 r1时,上述的求和表达式不收敛。
  借助式(3-1)与微分的特性,我们还能导出另一条有用的结论。先对(3-1)式关于r进行微分,然后两边乘以r可得到如下等式:
( 先 微 分 )   ∑ i = 1 ∞ i r i − 1 = 1 ( 1 − r ) 2 (先微分) \sum_{i=1}^{\infty}i{r^{i-1}=\frac{1}{\left( 1-r \right) ^2}}  i=1iri1=(1r)21
( 两 边 同 乘 以 r ) ∑ i = 1 ∞ i r i = r ( 1 − r ) 2    ( ∣ r ∣ < 1 ) ( 3 − 2 ) (两边同乘以r)\sum_{i=1}^{\infty}{ir^i=\frac{r}{\left( 1-r \right) ^2}}\,\,\left( |r|<1 \right) (3-2) ri=1iri=(1r)2r(r<1)32
  最后得到的(3-2)式也是经常会用到的结论,希望读者能掌握这种推导演算思路。

参阅资料
程序员的数学(概率统计)
高等数学(同济6版)
普林斯顿微积分读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全栈程序员-用户IM,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avaforall.cn/182641.html原文链接:https://javaforall.cn

【正版授权,激活自己账号】: Jetbrains全家桶Ide使用,1年售后保障,每天仅需1毛

【官方授权 正版激活】: 官方授权 正版激活 支持Jetbrains家族下所有IDE 使用个人JB账号...

(1)
blank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关注全栈程序员社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