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了解DVD:从入门到精通(三)[转]「建议收藏」

彻底了解DVD:从入门到精通(三)[转]「建议收藏」第七章 正版与盗版    这一章有两大问题的预备知识需要交待。  第一大问题是最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本文无法在正规刊物上发表的致命原因,对于DVD,我们应该收藏正版还是D版?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要收藏D版,要注意哪些问题。  谈到收藏,先要解释几个常用名词(第九章会有更详细的解释):  D版:盗版,成为这个敏感词的代称。  D商: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盗版商,也叫DS,二是泛指碟商。大…

大家好,又见面了,我是你们的朋友全栈君。

 

第七章 正版与盗版
  
  这一章有两大问题的预备知识需要交待。
  第一大问题是最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本文无法在正规刊物上发表的致命原因,对于DVD,我们应该收藏正版还是D版?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要收藏D版,要注意哪些问题。
  谈到收藏,先要解释几个常用名词(第九章会有更详细的解释):
  D版:盗版,成为这个敏感词的代称。
  D商: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盗版商,也叫DS,二是泛指碟商。大同小异。
  洗盘:用好版将差版淘汰出收藏队伍。
  片源:电影内容的来源。
  如果将DVD盘进行最简单的分类的话,那么它只有两大类:正版盘与盗版盘。我们应该收藏哪种?在“支持正版”的口号响彻云天的今天,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别的答案,但白衣有不同的看法。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版盘。
  
  第一节 正版DVD的定义
  
  DVD的区码问题前几章已讲过,八大影业作为DVD的主要推动者,严格遵守的区码也是他们版权构成的一部分。他们将全世界DVD的发行分成区域,制作质量最高的是北美一区,其次是欧洲日本二区和东南亚三区。中国属于六区,很遗憾,我国DVD制作水平最低。因此,对我国用户来说,正版DVD的三个要素是:
  1、正规音像出版单位
  2、出版内容正式被授权
  3、八大影业产品要六区区码
  不满足以上任何一个条件,都属于盗版。当然,非八大影业的电影,是不受区码限制的。那么我国满足这些条件的所谓正版音像单位,他们制作的DVD质量如何呢?这个答案非常简单,四个字:令人发指。
  一般国内DVD的画质都在三级以下,极少数可以进入二级,一级画质的几乎没有。D版商不同,对于八大影业的影片,他们往往直接取材于已发行的一区或三区的DVD,画质一般都不错,大部分在二级以上;对于国产影片或者港台等地自有版权电影,D商便直接翻制于正版。人们常说,一些事情到了国内就走样,在DVD上又应验了,这个奇特的现象是,在我国,盗版DVD画质远远高于正版画质。为什么DVD的制作会使画质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我国正版商与盗版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还得先从DVD的制作技术谈起。
  
  第二节 DVD的片源
  
  DVD的制作大概分为三大步:一、将片源数字化;二、字幕以及声音合成;三、按MPEG2编码压缩成DVD母盘。其中影响画质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三步压缩不当会使画质受损,但效果不会太差,使得画质堕落到三四级水平的罪魁祸首是第一步,数字化片源的过程。
  第一种:新兴的纯数码版。
  电影拷贝在过去都用胶片,在播放和保存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失。2000年以后,纯数字技术利用大容量的硬盘、光盘甚至超宽网络为手段发行数码版的电影,色彩和清晰度最佳,有的还要供给IMAX影院播放。当然这样的影院还是少数,他们会同时发行胶片版的拷贝。纯数字化电影与DVD是近亲,在制作光盘时效果最好,一般都是一级画质,可惜这类电影制作与发行成本高昂,品种屈指可数。
  第二种:传统胶片版。
  电影作为一种成熟娱乐产品,制作成本不能不考虑,就算是财大气粗的八大影业,也不可能每部电影都采用纯数字技术来制作和发行,更何况还有过去浩翰的片库。所以绝大多数的影片还是用胶片保存。从电影胶片上将图像数字化,这个过程是导致画质差异的关键。
  要知道脆弱的胶片在保存前就几经折腾,大伤元气了:
  首先是胶片制作。电影胶片在拍摄和剪辑完成后,要经过冲印,从负片转成正片,还要复制拷贝以供多家影院播放,这中间会损失一些画质。
  其次是胶片质量。不同的胶片质量不同,其效果就不同,就像摄影时进口胶卷与国产胶卷的差别一样,色彩、清晰度都有差别,因为电影屏幕很大且没有对比,一般人不会留意。八大影业可以说是最注重胶片质量而且也最不惜成本的,但是其它国家比如我国,昂贵的胶片代表着巨大的拍摄成本,演员们都争取“一次过”,减少重拍的浪费,所以胶片不但在数量上慎用,在质量上也不敢奢求。因此同一时期美国电影与其它国家电影相比,其画面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更何况还有好莱坞豪华的灯光和摄影器材助阵。
  然后是保存。电影拷贝的保存非常重要。最近八大影业中历史最悠久的米高梅(MGM)打算卖掉旗下的电影公司,索尼与时代华纳争相出价50亿美元,他们看中的便是米高梅那丰富的宝藏——“片库”。电影拷贝的存放在好莱坞是一项专门的学问,从黑白默片时代开始,对拷贝的保存就已经非常在意,诸如恒温恒湿,闭光除尘,防霉去菌,定期翻新之类。我国电影胶片的保存手段比较落后,拷贝损伤严重,直接表现出来的结果便是画质模糊,胶片变形造成播放时抖动严重,划痕过多造成下雨般的效果。在电脑图像特技中专门有一项模拟老电影画面,便是仿着胶片轻度划伤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电影如卓别林时代的黑白片画面都还算清晰,而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拷贝画质就已经让人担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如何尽快抢救电影片库,以数字化技术保存,是全人类面对电影文化遗产的问题。
  
  第三节 片源的数字化
  
  先说传统技术。
  早在录像带时期,电影内容便从胶片中被移植到录像带上,这种传统技术被称为“胶转磁”(telecine)。制作者将图像从电影胶片中解读出来转换成电磁信号存贮在录像带上。由于是模拟技术,在复制和转换过程中损失严重,效果相比胶片当然不会好。广播级的设备为了尽可能在复制和编辑中减少画质损失是煞费苦心,效果较好的设备代价极其高昂。可是就算最清晰的录像带也只能达到二级稍差的效果,供出售和租赁的家用录像带画质只有广播级的一半,四级稍强的水平。VCD的出现为胶转磁技术又加了一个步骤,将录在录像带上的信号再进一步数字化,然后编码成VCD格式。其画质本就与录像带(VHS)接近,这个转换在当时问题不大。老实说,VCD那320×240豆腐块大小的原始画面还是挺清楚的,可一旦放大成全屏幕或者在电视机上观看,画质就不行了,这如同在PHOTOSHOP中放大了200%以上的效果。
  DVD出现后,出于惯性和技术限制,很自然地将制作VCD的一套照搬过来,只是最后编码时将MPEG1换成了MPEG2,虽然画面变大了,但精度没有本质提高。经过胶转磁的损失,这类DVD看起来画面显得非常柔和,感觉有些轻微失焦。几乎所有的港片和国产片,还有大部分欧洲片,都在使用这种传统的制作技术制作DVD,直到近一两年才有些改进。
  至于我国的DVD发行商们,手段就更多一些,不管是胶转磁,还是从录像带、LD甚至VCD上翻制,由于DVD光盘的市场普及,利润驱使着这些手法都涌向DVD行业,说好听了叫百川归海,难听点就是藏污纳垢。更可悲的是,胶转磁的设备也有好坏之分,昂贵的设备我国一般的出版单位都没有,如果把顶级设备比作CPU的P4 3.0的话,我国大部分还在使用P3 或者赛扬。所以我国出版的DVD质量普遍不行,DVD作为一种画质的代表,在这方面却误导了新手,因为在收盘初期他们大多不问画质不问品牌,见到影片名称合适就收,认为DVD画质一定清楚肯定没问题。所有藏家包括白衣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白衣曾回头检敛了一下收藏DVD初期所收的上千张盘,一级的几乎没有。而几经洗牌,这样的盘仍占白衣收藏的五分之一,洗牌之路仍是任重而道远。
  再说新技术。
  既然中间环节如此不堪,不如索性甩掉,于是“胶片扫描”的影片数字化技术出现。
  虽然扫描不算太新的技术,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针对胶片进行数字化处理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与之配套的是一套代价高昂得可怕的设备,它包括扫描时的优化、扫描后的存贮、图像修复、技术合成以及最终编码等一系列流程。这样一台后期数字化设备不包括编辑终端就已经价值数千万美元,只有拼命推动DVD市场的影业巨头才舍得这样投资,比如时代华纳拥有的Thomson Spectre系统。之所以代价如此昂贵,是因为这样的系统所处理的对象是“完全没有压缩过的”电影图像。我们在前面讨论过,DVD画质的90分钟电影如果不压缩,需要200G左右,为了满足数码影院、IMAX甚至数字高清电视(1920×1080)的播放需求,这种系统处理过的电影画质可以达到4096×2048,单幅画面近九百万像素,甚至超过了现在高档的数码相机,比DVD清晰十几倍,其扫描后的影片体积可想而知。更何况一部电影扫入后不是短时间内能处理完成的,为了应付影业公司不断增长的DVD制作需求,时代华纳为这种系统配备了10TB(10000G)的硬盘库,饶是如此庞大的系统,也只能同时保存和处理三到四部电影而已。
  高昂的代价还远没有结束,对电影的扫描结果进行逐帧的修复与合成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一部90分钟的电影至少需要90×60×24= 129600帧的处理工作,这需要造价高昂的软件来协助处理。加之后期出色的音响制作与合成,一部出色的DVD的制作投入是相当惊人的。当我们感叹一级画质的完美时,谁会想到其背后如此惊人资本与技术运作。白衣曾听说一家美国影业公司抢救修复我国早期珍贵的电影——阮玲玉主演的《神女》,胶片已霉变溃烂,经过修复之后,画质比中国目前正版的《无极》《夜宴》还要好。当然,买的不如卖的精,推动八大影业如此投资的是市场回报。2004年,电影的DVD收入首次超过了其票房,成为电影工业新的利润增长支柱。同样在我国市场DVD也开始火爆,但我国音像出版商又是怎样制作DVD的呢?
  
  第四节 你手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烂碟
  
  我国许多问题有市场经济转型等诸多巧妙理由来化解,但是整个社会形成的“向钱看”的风气是不争的事实。其具体表现最明显的便是商家的急功近利,对用户不负责任,赚钱赚的都是短平快的小钱,不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国营正规音像出版单位尤其如此,反倒不如D版商更具有商业道德和艺术道德。
  正规的音像出版单位在制作外国影业公司的DVD时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向已经取得某电影DVD总代理权的国外制作公司申请区域代理权,另一条便是直接向影业公司申请区域发行权。一般来说,国际代理公司会提前做好DVD母盘,只需要加入字幕或者配音等后期翻译工作,然后再合成编码,质量比较有保证,而且内容较新。但是好莱坞电影的总代理权拿价不菲,所以转嫁到国内区域代理商头上也很昂贵,更何况在市场销路还不明朗的情况下,惯走捷径的国内商家会选择更低成本的短平快路线,抛开国际代理商直接向影业公司购买发行权。可惜新影片的价格令他们却步,三年以上的“老片”和低成本制作的电影,由于其低廉的价格,成为国内音像出版商的首选。但是紧接着迎来了两个问题:1,国内音像商大多在用胶转磁中较差的设备在转换母版,没有能力直接制作高清晰的DVD;2,电影母版有可能不是胶片形式获得。按照影业惯例,发行档期结束后影院要将拷贝归还原影业公司,大部分拷贝会被销毁,少数收存,另再做一个录像带版本以备用。所以小规模的发行申请,影业公司只提供录像带。我国很少有直接的DVD发行申请,一般都辗转由电视台经手,以电视播放为由作为译制片来引进,有的更是直接从N年前已经引进过的在电视台放烂了的译制片下手,理论上这两个版权是不能混用的,当然进到我国来就由不得老外了。
  因此我国所谓正版DVD市场便出现这样的现象,无论是购买DVD机时的随机赠送,还是音像超市或者网上商店的正版销售,均是片源稀少,佳片难觅,低成本的滥片当道,画质一看便是录像带的流毒产物。加之前几年VCD势头的惯性,许多DVD只是换汤不换药,竟然以VCD做母盘,清晰度与色彩远远谈不上了。这种惯性也从外国影片延伸到了国产与港片上,一些著名音像公司(比如中凯之流)代理的大部分DVD中文影片,比如《无间道》系列,画质极为不堪,不但失焦,而且色彩和对比度完全不对头,它居然还好意思在片头写上防止盗版保护正版的声明,真是让人摇头。这样的正版如果予以保护,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侵害!!!
  跟着这种正版DVD倒霉的是一些电视和DVD机厂商,因为在电器商店中公开播放的必须是正版音像产品,严格说来,如此在公共场合播放还需要再次得到版权者的授权才可以呢。于是六区国产DVD盘在电器商场肆虐开来,内容是小成本滥制作,画质是三级录像带,简直就不堪入目,自毁前程。
  有人说D版有市场纯属价格原因,家电商巨无霸国美电器刮起正版音像风暴,当当网上书店也是超低DVD上市,其价格已经与盗版持平甚至还低。可是,这样的所谓六区正版DVD你敢买吗?
  
  第五节 向“D版”致敬
  
  我想深谙此理的出版商也是痛苦的,看看所谓正版DVD有几人问津?一区DVD虽然画质好,但其十几到几十美元的价格非普通人所能接受,而且严格说来,对于美国影业公司的DVD产品跨区购买也是一种盗版行为——比如说,被划为6区的中国大陆人,如果买了1区的正版碟拿回中国大陆在家里看,也是一种盗版行为!
  正版大旗的背后掩藏着无可奈何的制约,口袋只有人民币的国人难道就享受不到高画质的DVD吗?
  于是,一些出版商尝试翻制买不起版权的电影,走上了D版的梁山之路。
  事实的***是,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著名D版是正版商在“两条腿走路”。当然,D版的生力军仍然是个体游击队。随着打击盗版的力度越来越打,一些过去比较知名的D版品牌,被抓的被抓,收手的收手,人间蒸发。许多正版D版双重身份的D商,终因近两年风声太紧而收手。所以近年的品牌越来越少,出货量也越来越少,碟友收盘越来越困难。也许真有一天,风险与利润达到一定比例后,D商们会消失殆尽。所以趁现在还可买到,能收就多收一点吧。
  与外国影片相比,国产影片的DVD效果更差(包括港片),许多出版商还在用录像带作为版权交接之载体。白衣在鄙视这种行为的同时,只得对国产影片DVD在画质上采取宽容态度,差不离就收了,不可能像要求八大影业一样要求他们。难道国产影片没有可取的了吗?也不尽然,近两年我国影片发行到国外时也学会捎带脚儿卖掉DVD版权(比如美国或者日本),人家做出DVD好版后再被我国D商盗回,真个出口转内销,这使许多国产电影再度清晰起来,焕发青春。比如著名的《霸王别姬》、《活着》、《鬼子来了》等,盗过来果然画质清晰很多,当然要将老版坚决洗掉了——这里面,白衣手中的极品,是张艺谋的《英雄》,从韩国盗回来的DVD,D版尚要80元!八倍的价格,都让白衣有物有所值之感!

第八章 DVD是个大玩具
  
  很多人只是把DVD当作高清晰度的影音播放机器来看待。实际上,DVD的交互性和可玩性大大超过VCD,一张制作精良的DVD远远不止让你看一部声画俱佳的电影那么简单。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DVD都能给我们提供些什么玩法。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讲起。  
   
  第一节 多音轨
  
  DVD格式的特性之一就是可以提供多条音轨(最多可以达到8条)。这个特性是很常用的,大部分DVD都会用到。在故事片中,一般会用这个特性来提供多种语言的配音。美国发行的1区DVD,除了英语以外经常还会有西班牙语或法语的配音,香港的故事片也会有国粤两种配音。DVD的多语言和VCD的双语言不同之处在于,VCD是利用立体声的两个声道播放两种语言,每种语言只有一个声道。而DVD则每种语言都可以有多声道。比如美亚的《花样年华》就有国语DD2.0、国语DD5.1、粤语DD2.0、粤语DD5.1四个多声道音轨。
  另外,这个特性还可以用来提供DTS、Dolby Digital、PCM等不同格式的音轨。有些制作精良的发烧音乐碟,比如老鹰乐队的《冰冻地狱》就同时具有DTS 5.1和PCM立体声音轨,这样不同的用户可以各取所需。注重音质的可以听PCM,注重环绕效果的可以听DTS。
  多音轨的特性还可以衍生出一些特殊的应用。比较常见的有评论音轨和配乐音轨。评论音轨的英文是Audio Commentary,进行评论的通常是导演,但演员、特技人员或是专业顾问等都可能出现在评论音轨中。这些牵涉到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的人员在影片播放的过程中会配合画面介绍影片的构思、拍摄时的花絮、有关情节的背景知识等等内容,有时候也会给点情节上的提示,帮助大家理解电影的内容。在华纳、哥伦比亚、环球、标准等公司出品的DVD中,评论音轨是很常见的配置。
  以前,观众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领会电影拍摄的意图和创作经过,但现在借助DVD的评论音轨,我们可以在观看电影的同时直接从创作者口中了解到更多电影制作的幕后资讯。大多数的评论音轨都是导演挂帅,所以平时大家所指的评论音轨其实主要是导演评论音轨。目前大多数带有评论音轨的DVD都是以英文为主,不过越来越多的“D版”DVD都给评论音轨配上了中文字幕,因此,大大方便了我们观看。
  我们以《搏击会》特别版的四条评论音轨来举例看看:
  1、导演大卫·芬奇关于本片如何从一些意念、景象到最终制作成形的详细介绍;
  2、导演大卫·芬奇与片中一些演员重点在电影人物性格、特点等方面所作的评论;
  3、原著作者Chuck Palanhiuk和剧作者Jim Uhls对人物、角色行为动机方面的一些深入探讨;
  4、最后一条音轨收录的是其他的一些幕后人员包括摄影导演、服装设计师等关于制作方面的一些评论。
  你看,这对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电影,是多么有用啊!
  配乐音轨的英文一般称为Isolated Music Score或Music Only Track,通常是一个只有配乐、没有对话和音效的音轨,听着音乐再来重温一遍电影画面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比如《燃情岁月》(1区版),看着如诗如画的西部风光,感受着荡气回肠的亲情爱情,再配上壮阔优美的音乐,完全是另外一种享受。配乐音轨相对评论音轨来说要少得多。评论音轨和配乐音轨也完全可以做到一起,有音乐的时候放音乐,没音乐的时候说评论。比如《黑客帝国》就有一条配乐/评论混合音轨。
  多音轨特性还有些较为少见的应用。比如《玩具总动员》(1区三碟收藏版)中有一条只有音效、没有配乐和对话的音轨。《终结者2》(1区99年普通版)中有一条情节描述音轨,就是由评论员在对话的间隙简略描述情节发展,据说这主要是给盲人用的。
  
  第二节 多字幕
  
  DVD是可以提供多种字幕的。这样能让不同国家的观众借助字幕看懂原始配音的电影。储存在DVD上的字幕并不是文本文件,而是图形文件,这样灵活性更大一点,也不会出现兼容性上的问题。绝大多数故事片的DVD都会提供一种以上的字幕供选择。从技术上来说,DVD可以搭载多达32种不同的字幕,白衣听说过字幕最多的片子是《十诫》(4区版),居然有20种字幕之多!
  除了翻译演员的对话以外,字幕也可以有其他的用途。比如《深渊》(1区特别版)就提供了一个文字评论字幕,对影片的内容提供了种种注解。《世界末日》(6区版)也提供了一个解释性的字幕,用来在屏幕上出现英文提示的时候显示相应的中文。
  字幕的一个最有趣的用法是用来配合评论音轨提供动画,这种用法经常被称作MST3K——Mystery Science Theatre 3000(神秘科学影院3000)。在MST3K中,屏幕下方会显示评论员的轮廓(字幕是图形文件,所以既可以做成文字形状,也可以做成任何其他形状),好像他们就坐在那里和你一起看电影一样。他们会随着情节的进展不断加以评论,还会配合所说的话作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在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画面上还会出现白圈提醒你。在《黑超特警组》(1区限定版)中就有这样一条动画评论字幕。
  
  第三节 多角度
  
  多角度也是一个DVD独有的特色。它是在同一段内容中设了几个“角度(Angle)”,可以让你选择不同的“角度”来观看。不过其实多角度并不一定是同一段情节的不同角度,它完全可以是互不相干的几段画面放在一起,只是借用多角度的格式而已。这在影片花絮中有不少例子。比如1区《深渊》的花絮碟中有一段“Pseudopod Multi-Angle”,这一段共有四个角度,角度1是最终完成画面,角度2是故事***图板,角度3是原始拍摄画面,角度4则是粗加工后的画面。
  
  第四节 变形宽银幕
  
  关于变形宽银幕的基本概念可以单独写一篇长长的文章,在《白衣沥血九章》中,白衣用几乎整整第四章《DVD与电影的不了情》来介绍相关的知识。因此,各位可以参见那一章节。
  
  第五节 随机菜单
  
  制作精良的DVD大都有着很炫的菜单。不过每次都看着同样的菜单也没什么新意。有些DVD设计了随机菜单,每次进去的时候看到的菜单都可能不同。这方面做到了极致的当属《星战前传》(1区)。它有三套菜单。每次播放的时候随机进入其中的某个菜单。这三套菜单以电影中的三个不同场景为主题,不但主菜单画面不同,连子菜单都是各自一套。令人叹为观止。《夺面解码》(2区)也有一个比较隐蔽的随机菜单——确切地说是个过场动画。在主菜单选择Film以后播放正片之前出现的过场动画是随机的,至少有五六种之多。
  
  第六节 无缝分支
  
  有些DVD可以让你选择播放“剧场版”还是“特别版”,这些DVD就使用了无缝分支技术。特别版一般是在剧场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从用户的角度看,剧场版和特别版完全是两个独立的TITLE,实际上两者在播放同样的内容时调用的是VOB文件里相同的数据,在播放加长内容时才另外调用数据。但是在播放过程中你是感觉不到任何停顿的,就好像碟上本来就储存了两套电影一样。1区的《角斗士》、《独立日》、《深渊》等许多片子都可以选择两种版本,而《终结者2》(终极版)则可以选择三种版本:剧场版、特别版和特别加长版。
  
  第七节 小白兔
  
  这个玩法的正式名称不知道应该叫什么。选了这个选项以后,在播放正片的过程中画面右下角有时会出现一个小白兔或别的什么图案,这时按遥控器的Enter就可以进入一段相关知识的介绍。花絮放完以后又会回到正片继续播放。不同的碟片,这个功能的提示方式并不一定,《红磨坊》(1区)里面是个小仙女,《007黑日危机》里面是把小Gun,玩法都跟小白兔类似。《地球战场》(1区)里面是个奇怪的符号,不过这没有单独作为一个玩法列出来,而是在选评论音轨的时候就会出现。《少林足球》里面选加长版放映会出现两种图案。出现黄色小球员的时候按Enter会进入制作花絮,出现白色小球员的时候按Enter会进入加长片段。《兵临城下》(2区)做得更为精致,在花絮中选删节片段然后再播放正片,播放中会出现一个准星,按Enter以后准星旁边会出现“Loading”,然后才进入删节片段……最近新线公司出了一系列Infinifilm(无限电影)DVD,也都采用了这样的制作方式,例如,Infinifilm版《15分钟》会出现提示让你选择观看删节片段或制作花絮。
  
  第八节 增强播放方式
  
  这个方式实际上是无缝分支和小白兔玩法两者的结合,但因为做得实在太酷了,所以单独提出来说一下。在主菜单中选Enhanced Viewing Mode以后再播放正片。到了特定的地方画面上就会出现一个画中画窗口,由制作人员向你解说拍摄情况,或是播放实拍时的现场记录。这些画面就是利用无缝分支技术做出来的。有时候也会出现类似于前面所说小白兔的一个图案,按Enter以后也同样是放一段幕后花絮。不过这里的做法还不完全一样。那些小白兔之类的实际上都是占用了一条字幕,而点击的焦点也是做在字幕里的。所以只有在出白兔的时候按Enter才有用。而《人猿星球》的点击焦点则是做在正片中的,图案只是起个提示作用。也就是说,不管标志出不出现,只要你在那个时间按Enter,就可以进幕后花絮。
  
  第九节 花絮
  
  很多DVD都附送了大量的花絮,比如电影制作特辑、预告片、删节片段、情节***图板、NG镜头等。这些花絮可以让你彻底了解整部电影的方方面面。很多在电影院里面看不到的内容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有很多“特别版”或“收藏版”DVD都单独制作了一整张D9的花絮,其播放时间往往长达几个小时。
  
  第十节 彩蛋
  
  彩蛋(Easter Eggs)实际上是一些DVD上隐藏的内容,在正常的菜单中是看不到这些内容的,要用某些特殊的方法才能选出来。前面所说的《终结者2》(终极版)的三个版本中,第三个特别加长版实际上就是个彩蛋。其他彩蛋的内容还包括一些制作花絮、删节片段、搞笑画面、预告片等。《红磨坊》(1区)居然有15个彩蛋之多!
  有关花絮和彩蛋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在其他很多文章中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上面所说的这些玩法都是针对DVD机的,实际上DVD从制订标准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和计算机的交互性。只用DVD机不用电脑是无法享受DVD的全部乐趣的。1区的很多DVD都有专门制作的DVD-ROM内容,在电脑上玩起来另是一番广阔天地。在想象力能够达到的地方,其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

第九章 几个基本概念,简单而实用
  
  第一组概念:按版权划分
    
  〖 原版 〗
  原版DVD主要是来自一区和三区DVD。
  一区DVD是美国出的原版DVD,效果最好,只有英文字幕,价格也最贵,在北美一般零售价为20美元左右,在国内大约220元人民币。
  三区DVD主要来自香港,有中英文字幕,效果也不错,大约卖200元。
  还有一种特殊的“原版”DVD,是很有意思的——这是一些没有包装、没有印刷的“原版”一区DVD,在碟友的圈子里一般称之为“Z版”。这种DVD是一些商人从一堆美国废品、次品DVD中,挑出一些还能正常放映的DVD。这些碟都是一区DVD,没有中文字幕,一般卖20-50元一张。大部分碟买回去除了偶尔会花外,一般还算正常,万一放不了,这些人有很多方法应付,又是开水烫,又是牙膏擦,又是重物压,土法上马,看得你大吃一惊。虽然时有瑕疵,但谁叫正版DVD那么贵呢,这种“Z版DVD”只要能放,效果和正版碟无异,比翻版DVD效果不知强多少,一样看得津津有味。
    
  〖 正版 〗
  与“原版”不同的是:“原版”既是一个法律概念,也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正版”则纯粹是一个法律概念——在《白衣沥血九章》的第七章第一节中,已对“正版”有过完整的定义,大致可以说:出版内容获得正式授权,由正规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6区区码DVD。
  六区“正版”DVD,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国内一些唱片公司引进外国版权出的DVD,效果差一些,但是正版中最便宜的,大约卖五六十元;
  另一种是国内音像出版单位购买了国产电影的DVD版权所出版的DVD,由于国内“正规音像出版单位”的设备廉价、技术低劣、态度马虎,所以,这些DVD的音像品质,一般只是略好过VCD而已。
  需要多说一句: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大陆出版和销售的“正版”DVD,其声画质量均令人发指,说是对DVD技术和电影艺术的亵渎毫不为过。
  
  〖 盗版 〗 (又称“D版”)
  “盗版”尽管是个技术含量超高的活计,但这个词却不是一个技术概念或产品质量概念,而是一个纯粹的法律概念——与“正版”相对,出版内容未经版权所有者正式授权的DVD,均属盗版;不是所谓“正规音像出版单位”所出版的DVD,也是盗版——而在我国,要成为“正规音像出版单位”,存在着高不可攀的“非资本门槛”和“非技术门槛”,说白了吧,就是不管你有多少钱,有多么好的技术和设备,也不可能开办“正规音像出版单位”,只有国家才能开办“正规音像出版单位”。但是在我国,“D版”的音画质量大多远远高于正版——对于有着强烈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我们来说,真是令人气结。
  在中国做影迷,可以不知“正版”为何物,却不可不知何谓“D版”——在网上,在不方便明说的场合,碟友们称之为“D版”。在《白衣沥血九章》的第八章中,白衣说过,中国大陆凡藏碟超过千张的碟友,其收藏中至少90%,甚至100%都是“D版”碟。
  如同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D版”在中国的发展,也走过了一条曲折多艰的道路。
  早期的“D版”音画质量往往很差,模糊不清,声画不同步,假杜比AC-3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片源不好,有LD版(俗称影碟版),有VCD版,甚至还有盗自电影版的。后来,由于技术的进步(如使用DECSS)和片源的改进(1区或3区正版DVD),慢慢出现了盗亦有“道”的“D版”,让我们有条件得到与正版相差无几的视听享受。
  
  第二组概念:按盗版方式划分
  
  “D版”发展到现在,也分几种:
  
  一种是模拟盗版,即把正版DVD从播放器播出来,和字幕机叠加加上字幕,经BETCAM带或MPEG2压缩卡处理后制作母盘,所以这种盗法已经是一个把数码变成模拟转制了,所以效果变差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制作过程信号的衰减和人为的提高压缩比,勉强装进一张DVD盘上,结果数据量大为减少,普通画面还不易分辨,火爆动作场景则明显可以看到色斑、马赛克或出现不流畅的情况,画面变得极差。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局限和设置不当,这些“D版”碟还会出现画面偏暗、偏色等问题,这些都是在模拟转制的过程中由于其不可避免的先天制作因素而造成大量信号衰减的结果。而音频也是模拟信号,不可能再有杜比5.1信号,至于为什么这种盗版碟在播放的过程中会显示“Dolby digital”,是因为在制作盗版的时候用一些软件强行把模拟信号变成了“杜比5.1信号”,说白了,就是原版碟上的六条声道在转制的时候被做成了两条,而在再次转成数字信号的时候把这两条声道信号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弄成六条声道,如此一来,虽然六个扬声器都在响,却没有真正AC-3的方向感。
  另外一种“D版”是“数码盗版”,也称“DECSS碟”,效果比较好。
  说起数码盗版,要解释两个重要概念:“直灌”和“DECSS”。
  由于数字复制的完美性,好莱坞各大制片商对DVD标准的复制保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CSS是Content Scramble System(内容扰乱系统)的简称,是一种防止直接从盘片上复制文件的数据加密和鉴定方案。CSS最初由松下和东芝开发,每个CSS证书都有一把密钥,它是存储在每张CSS加密盘片上由400个密钥组成的母集中取出来的。这样以后盘片上的密钥被移除,证书就无效了。CSS解密算法与驱动器单元交换密钥,以生成加密用的密钥。这一生成的密钥用来扰乱盘片密钥与影片密钥的交换。影片密钥用来解密盘片上数据。DVD播放机在解码和播放前,由CSS电路对数据进行解密。制造DVD视频设备(驱动器、解码芯片、解码软件、显示适配器等)的厂商必须对CSS认证。为了使CSS算法和密钥保密,证书是极其严格的。CSS系统防止了家庭用户利用任何DVD-R、DVD-RAM或DV之类的数字录制设备进行DVD内容的数字方式复制。所以CSS一直被美国各大电影商看作是固若金汤的DVD完美加密保护系统。
  1999年11月,互联网的一些网站上公开了一个只有60kB大小,名为DECSS的激活成功教程程序,可以激活成功教程DVD Video的CSS加密,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这对于DVD-Video八大电影厂商是一场噩梦,但对于“D商”来说,则是一场喜讯,于是市面上出现了不少DECSS的“D版”碟,理论上,DECSS“D版”碟画质可以极其接近原版碟。
  所谓的“直灌”,一般是指用类似DECSS软件的一些自行编制的程序来镜向复制源盘上的文件,这样的一些软件有不少,但是多数都是属于BUG比较多的自编程序,没有一般流行的DECSS及相关的制作软件,例如大金、MEASTRO一类的制作软件的功能和稳定性好,并不属于成熟的技术,而且目前这些镜像软件只能针对没有花絮或花絮数量不超过两个VOB的节目的D5起效,如果源盘是D9或者D5中有比较复杂的花絮连接和数量的话,这样一些软件就无法正常镜像源盘节目,因此在后来,这种技术逐渐被放弃。
  DECSS的本质与直灌不同,它的本质不是镜像而是解密。它的原理是首先将源盘上的节目解除CSS限制,然后获得没有CSS编码的所有源盘文件,然后使用相关的制作软件来重新还原或编制原有的播放程序,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DECSS。从理论上来说,通过DECSS的方式来制作的影片对于镜像方式制作的影片所具备的能力要强得多,除了能够还原源盘中比较复杂的连接和制作方式之外,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改变文件的原始结构并加入制作者意欲加入的更多内容(只要空间足够),因此DECSS的制作方式成为解密DVD节目最主流的制作方式。
  说到这里,您应该知道白衣为什么说“D版”是个“技术含量超高的活计,但这个词却是一个纯粹的法律概念”了吧?——理论上说,只要“盗”的技术足够好,那么,“D版”碟的音画质量可以完全等同于“正版”!所以,“盗版”只是未获得版权所有者的出版授权,也没有向版权所有者支付版税,而不是质量差的同义词。反之,如果获得了版权所有者的出版授权,也向版权所有者支付了版税,却没有相应的技术做保障,或者授权者并没有向出版者提供优质的原始素材(版源),那么“正版”碟也保证不了DVD的质量。
  
  第三组概念:按片源划分
    
  〖 碟版 〗
  DVD盘片制作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开发、制作母盘、盘片复制。开发过程的实质就是形成母盘的数据源,正是这个阶段所采用的技术,决定了一张商品DVD是不是“碟版”。简单地说,所谓“碟版”,就是在开发的阶段,用专门的技术和设备,按照DVD的特性,对电影素材进行了数字优化处理。要知道,电影胶片的曝光宽容度高达100:1以上,而普通电视机的宽容度只以20:1左右,如果不针对这个特性,对电影胶片记录的画画进行优化,那么,我们在电影院里看大银幕时所能看到的许多层次和细节,都将无法在电视机上还原。所以,“碟版”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是为了适应我们在电视机、投影仪上观看,而对电影胶片做了许多有目的的修饰和矫正之后的画面。
  
  〖 电影版 〗( 胶片版)
  所谓“电影版”,又称“胶片版”,还有人称之为“拷贝版”,是指通过专门的胶转磁设备(这种设备的原理是将电影拷贝上的图像根据电视广播信号的需要进行转化录制成模拟的或数字的磁带信号,这个设备在CCTV-6上面播放的大量电影就可以看出来)将获得的电影拷贝录制成磁带信号,在送入DVD模拟压缩程序或VCD压缩程序,经过制作得来。
  其实通过这样的胶转磁方式来制作DVD并非只是“D版”才有,这也是制作DVD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在一些技术不太发达的地区,一些小型的DVD发行公司也通过这种方式来制作DVD,因为它的制作方式是最简单的,根本不需要对得到的图像进行过多的编辑和修饰,当然其图像质量是不能和经过数字化修饰的那些一区DVD相提并论的。例如香港美亚、寰宇、城市镭射等公司发行的大量正版,都是采用的这种技术,顶多也就是在声道上进行过一些制作而做成了DD的声轨而已。  
  一般来说,胶片版比较清晰,但决达不到“碟版”的效果。现在的D商比较懂行而且比“正规音像出版单位”更具备职业道德,一般会告诉消费者是什么版的,要是着急看,胶片版还是可以买的。对于那些尚未发行DVD的影片来说,胶片版可能是最佳的选择,虽然不能获得最终的DVD享受,但对于了解电影的大致情况还是有所帮助的。白衣个人觉得,对于制作精良的“胶片版”来说,与经过数字优化制作的“碟版”相比,有时,“胶片版”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 LD版 〗
  以早期的光贮介质LD光盘上的节目源为素材制作的DVD,画质大约相当于VCD或比VCD略好。
  
  〖 VHS版 〗
  以VHS录像带等非数码复制的音像产品为素材制作的DVD,画质较差。
  
  〖 DEMO-VHS版 〗
  电影公司在电影摄制完成后,有时会制作一些VHS的录像带,提供给商家和媒体的演示用。在美国,八大影业的电影作品,如果要参赛奥斯卡奖,如何保证评委能看到影片呢?办法就是给每位评委寄送一部VHS录像带。以这种VHS录像带为素材制作的DVD,就被称为DEMO-VHS版。
  
  〖 枪版 〗
  使用家用摄像机,在电影院对着电影银幕偷拍,以所得的录像带为素材制作的DVD。之所以称之为“枪版”,因为在电视制作业,也把“摄像机”称为“摄像枪”。
  
  〖 下载版 〗
  下载版,将来自于DVD、VHS、甚至是“枪版”或任何一种来源的电影转化为网络视频格式,放到网络服务器上,提供下载观看。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是片源有千差万别,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网络传播,必须牺牲画质为代价。
  
  〖 清晰版 〗
  这是一个无良D商生造出来的概念。何谓“清晰”?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叫“清晰”?
  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标准是:将原始拷贝制作成数码形式储存在电脑上,以MP4的形式保存,然后以MP4格式的文件进行压盘,片源来自网络下载中比较好的版本,比如,同是“下载版”,“枪版”就不算“清晰版”,而“VHS版”或“胶片版”就可以叫做“清晰版”。但总之,绝不会是来自于已经数字处理过的真正的“碟版”。因为如果是“碟版”,D商就会得意地以“碟版”的名义兜售,而不会用“清晰版”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忽悠手法了。
  “清晰版”的特点是:没有胶片版的影院感受,锯齿和扫描线明显,一般有闪动感,比较清晰,假5.1声道。
  
  第四组概念:按内容划分
  
  〖 剧场版 〗
  剧场版,就是DVD的内容与我们在影院看到的公映的电影完全一样的版本。
  
  〖 导演版 〗 (导演剪辑版)
  在国外,通常电影分为剧场版与导演版,剧场版就是我们在影院看到的公映的电影,而导演版则是通过DVD等形式发行。
  一部电影,要被千百万观众欣赏,法律的、经济的、宗教的、文化的、公序良俗的、甚至是影院放映时间的,种种限制,都使导演未必能忠实传达自己的创作意图,一部完整的电影,经过七大姑八大姨的挑剔之后,虽然变成了“洁本”,却可能索然无味。DVD技术出现后,使得导演有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剪辑一部电影,这样的电影版本,就被称为“导演版”或“导演剪辑版”。在国外,导演版被认为是导演个人的作品,他的创作意图都将在影片中一展无遗。如《指环王3》的导演版就比剧场版多出将近五十分钟的内容,影片长达四个小时。
  
  〖 加长版 〗
  有人往往把“加长版”与“导演版”混为一谈,这是不确切的。“导演版”大多比“剧场版”更长,但也未必不可以比“剧场版”更短。电影的放映长度有些约定俗成的规律,一般就是90分钟、120分钟、150分钟,只有少数电影会做到180分钟以上,比如《泰坦尼克》的剧场版就是195分钟,比这再长,观众的体力怕是难以忍受了。但相反,也有比“标准长度”短的电影,比如,岩井俊二的《四月物语》,还不到60分钟。这样的电影,拿到电影院放映,观众又难免觉得时间太短。所以,“导演版”的优点就是可以不受影院放映时间的限制,可长可短。
  总之,“导演版”可能也是“加长版”,而“加长版”却未必都是由导演主刀重新剪辑的,而有可能是制片方另外找人重剪的。
  比如,国内首次发行“加长版”的电影DVD《英雄》,从“剧场版”的80多分钟变成了118分钟,多出的内容有残剑与飞雪之间的爱情故事,也交代了残剑为何放弃刺秦,但据说,这个加长版,张艺谋就根本没有参与剪辑,纯粹是“正规音像出版单位”为了再圈一次钱而已。
  
  第五组概念:按技术划分
  
  〖 超码版 〗
  索尼麾下的哥伦比亚公司发行的超码版DVD是对其载体——单面双层碟(DVD-9)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哥伦比亚公司在已经推出的特别版DVD的基础上选择性地推出了超码版DVD(Superbit Collection),这类DVD把正片数据优化到了最大限度,整张DVD-9被灌的很满,画面的色彩和细节还有音轨的高低音频和声场都经过了重新制作。作为顶级试机碟,其质素的提高是溢于言表的,我们先来看看对于超码版的官方声明:
  “在你钟爱的电影里本应看到场景中的更多细节。很多时候背景图片变得清晰会赋予影片新的生命。尽管超码版可以在任何DVD碟机上播放,但更提倡在比较高档的设备上欣赏。超码版提供了最高品质的音效,以配合提升效果后的超清晰画质。该系列DVD省去了原来附加花絮的空间用以存放更多的正片数据,这就是该系列DVD的创新之处!超码版的出现为的DVD玩家的玩碟经历上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崭新空间。拥有最高品质的画面加上DTS和杜比数码5.1环绕音轨的超码版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家庭娱乐的顶级产品。超码版成为了DVD影音收藏的新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原版一区发行的超码版里有RCE,即扩展防护码,是华纳公司和哥伦比亚公司为防止全区碟机运行一区碟而采用的一种新密码——这几乎可以说就是针对咱们的!如果发现碟机是全区的则出现DVD区位分布图,好在迄今为止还没有多少1区DVD启用这类密码,而以后恐怕更不会了,因为根据一项协议,今后,北美、欧洲、日本的DVD均将为全区机器——你看,这分区好像还是只针对咱们呀。
  
  第六组概念:按营销手段划分
  
  〖 特别版 〗
  很多“D版”碟封面上都可以看见一个XXX特别版的字样,这使得很多刚入门槛的消费者倍感困惑——到底什么是“特别版”呢?“特别版”又“特别”在哪里呢?
  所谓“特别版”,其实是原版中一种版别的称呼,英文原名是SPECIAL EDITION。它的这种名字的出现,实际上绝大多数时候是相对于以前出版过的同一影片的“普通版本”或者“标准版本”的。
  DVD在诞生的早期出过很多影片,但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有限,因此很多DVD影片只不过是LD的另外一种形式的翻版,一般都只有正片和一些基本的带有DVD特征的功能,如多字幕和多语种,基本都是D5的格式。在DVD发展了几年之后,技术提高了,因此消费者也需要通过DVD了解更多有关影片的信息,因此很多发行过了的热门影片,影片公司又会重新发行一个增加了额外内容的特别版,因此一般特别版都比以前的版本增加了许多内容,主要是花絮的增多,另外可能也会增加一些以往的版本没有的场景和片段。既然内容增加了,容量当然也要增加,白衣新洗的《泰坦尼克》特别版,竟然是四张D9才放下全部内容!
  DVD中的“特别版”只是众多的版本称谓中的一种,在DVD中还有“导演剪辑版”、“XX周年纪念版”、“收藏版”、“终极版”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称呼,“特别版”只不过林林总总的DVD版本中的一种,不能涵盖整个DVD的所有版本,而市面上流行的很多所谓的特别版都不过是D商语焉不详、似是而非的一种炒作,或许它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特别版。
  
  〖 纪念版 〗
  一部电影在特珠的理由下出版DVD,就可以名之为“纪念版”来圈钱了,比如公映若干周年纪念版,导演或演员逝世若干周年纪念版,等等,不一而足。大部分纪念版,会加上一些与名头有关的花絮内容,而个别的纪念版,只是换个封套而已。
  
  〖 收藏版 〗
  顾名思义,就是说这张盘是为了让你值得收藏而制作的,那么,各方面的制作都会相对更精良,尤其是包装。比如《兄弟连》的“收藏版”,又是军包,又是军用铁盒,又是诺曼底登陆时的军用地图,又是报道登陆消息的那天的《纽约时报》的复制品;比如《罗马假日》的“收藏版”,是装在一个漂亮的化妆箱里,还送一个剧中奥黛丽·赫本用的那种款式的手包,还有一套奥黛丽·赫本的剧照;比如《辛德勒名单》的“收藏版”,装在一个水晶棺里,送带相框的海报,一本有关的图书,还有一格真正的电影胶片!……花样无穷。最重要的,一般而言,真正的收藏版应该是编号限量发行的,有一份编号的收藏证书。而“D版”往往全盘复制,独独没有这份有唯一编号的证书。好在,“D版”的“收藏版”价格非常公道,玩起来也很有趣味,而原版的“收藏版”,一部片子动辄要几百上千美金的!
  
  〖 终极版 〗
  这没得说了,就是说,是最后一次出这个片子的DVD了……你相信吗?
  
  〖 ……版 〗
  
  〖 ……版 〗
  
  〖 ……版 〗

跋:最不幸和最幸运的事
  
  生活在今天,最不幸的事情和最幸运的事情是同一件,那就是——生在中国,身为影迷。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从文化生产和流通的角度,从精神自由与开放的角度,未能踏出国门的我们,不啻于生活在“信息的埃及”。直到互联网的出现,直到D版DVD的出现。互联网和D版DVD,如同两位信息时代的摩西——互联网和D版DVD牵引着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在中国人的当代精神生活史上,写下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出埃及记”。
  不说互联网,只说D版DVD吧!如果没有伟大的D版DVD运动在当代中国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发生,那么,中国人的影像艺术启蒙将推迟到二十二世纪也未可知。随便说些名字,以及他们的作品——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人类百年电影史上最伟大最壮丽最迷人的篇章——
  
  大卫·格里菲斯——《党同伐异》、《东方之路》、《一个国家的诞生》……
  奥利弗·斯通——《大门》、《天生杀人狂》、《生于七月四日》……
  大卫·林奇——《蓝丝绒》、《穆赫兰道》、《我心狂野》……
  大卫·里恩——《日瓦格医生》、《阿拉伯的劳伦斯》……
  伍迪·艾伦——《我心深处》、《安妮·霍尔》、《汉娜姐妹》……
  马丁·斯科塞斯——《愤怒的公牛》……
  彼得·威尔——《死亡诗社》……
  弗兰克·达拉邦特——《肖申克的救赎》……
  塞欧·安哲罗普洛斯——《雾中风景》、《永恒的一日》、《龙利西斯的生命之旅》……
  克里斯多弗·基耶斯洛夫斯基——《红色》、《白色》、《蓝色》、《十诫》、《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
  塞尔吉奥·莱翁——《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国往事》……
  朱塞佩·托纳托雷——《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莱尼·瑞芬斯塔尔——《奥林匹亚》、《意志的胜利》、《信仰的胜利》……
  罗贝尔托·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放大》、《红色沙漠》、《云上的日子》……
  弗郎索瓦·特吕弗——《四百下》、《朱尔和吉姆》、《最后一班地铁》……
  拉斯·冯·特里尔——《瘟疫》、《破浪》、《黑暗中的舞者》……
  维姆·文德斯——《柏林苍穹下》、《乐满夏湾拿》、《德克萨斯的巴黎》……
  斯坦利·库布里克——《洛丽塔》、《发条橘子》、《全金属外壳》……
  昆汀·塔伦蒂诺——《落水狗》、《低俗小说》、《杀死比尔》……
  埃里克·侯麦——《慕德之夜》、《秋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对她说》、《不良教育》、《捆着我,绑着我》……
  吕克·贝松——《妮基塔》、《碧海蓝天》、《杀手莱昂》……
  英格玛·伯格曼——《野草莓》、《第七封印》、《呼喊与细语》……
  罗伯特·布列松——《扒手》、《乡村牧师日记》、《巴尔塔扎克的遭遇》……
  弗兰克·卡普拉——《失去的地平线》、《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伯纳多·贝尔托鲁奇——《巴黎最后的探戈》……
  福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惊情四百年》、《现代启示录》……
  布莱恩·德·帕尔玛——《嘉丽》、《疤面人》、《情枭的黎明》……
  雷纳·华纳·法宾斯德——《劳拉》、《外籍工人》、《裴特拉的苦泪》……
  费德里柯·费里尼——《大路》、《甜蜜生活》、《八又二分之一》……
  让-吕克·戈达尔——《阿尔伐城》、《女人就是女人》……
  伊利亚·卡赞——《欲望号街车》……
  皮尔·保罗·帕索里尼——《索多玛一百二十天》……
  罗曼·波兰斯基——《苦月亮》、《水中刀》、《钢琴师》……
  阿伦·巴德——《夜与雾》、《广岛之恋》……
  毕格斯·卢纳——《乳房和月亮》……
  阿伦·帕克——《迷墙》……
  彼特·格林纳威——《枕边书》……
  詹姆斯·伊沃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丹尼·保尔——《猜火车》……
  卡瑞尔·赖兹——《法国中尉的女人》……
  吉姆·谢利登——《因父之名》……
  盖伊·里奇——《两支大烟枪》……
  史蒂芬·戴尔德莱——《跳出我天地》……
  伯·威德伯格——《教室别恋》……
  菲利浦·考夫曼——《鹅毛笔》……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没有天空的城市》……
  福尔曼·施隆多夫——《铁皮鼓》……
  汤姆·提克威——《疾走罗拉》……
  里奥·卡拉斯——《新桥恋人》……
  让-雅克·贝奈克斯——《巴黎野玫瑰》……
  荷吉斯·瓦尼耶——《印度支那》……
  让-雅克·阿诺——《情人》……
  雅克·里维特——《不羁的美女》……
  迈克尔·哈尼克——《钢琴教师》、……
  让-保罗·哈本诺——《屋顶上的骑兵》……
  罗贝多·贝尼尼——《美丽人生》……
  简·坎皮恩——《钢琴课》……
  米拉·奈尔——《性经》……
  谢尔盖·爱森斯坦——《罢工》、《十月》、《战舰波将金号》……
  安德烈·塔尔可夫斯基——《镜子》、《乡愁》、《伊万的童年》……
  迪西卡·维尔托夫——《带摄影机的人》……
  米克罗·杨索——《红军与白军》……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套马杆》、《西伯利亚理发师》……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俄罗斯方舟》……
  毕特·塞勒斯——《中央车站》……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生生长流》、《随风而逝》、《樱桃的滋味》、《橄榄树下的情人》、《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马基·麦基迪——《小鞋子》、《天堂的颜色》……
  贾法·潘纳西——《谁能带我回家》……
  萨米拉·马克马巴夫——《黑板》……
  陈英雄——《偷妻》、《三轮车夫》、《青木瓜之味》……
  小津安二郎——《晚春》、《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
  小栗康平——《泥之河》……
  黑泽明——《乱》、《罗生门》、《蜘蛛巢城》……
  沟口健二——《西鹤一代女》……
  北野武——《花火》、《菊次郎的夏天》、《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大岛渚——《饲育》、《御法度》、《感官世界》、《爱之亡灵》……
  岩井俊二——《情书》、《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今村昌平——《鳗鱼》、《楢山节考》、《赤桥下的暖流》……
  林权泽——《醉画仙》、《春香传》、《曼陀罗》……
  金基德——《弓》、《漂流欲室》……
  许秦豪——《春逝》、《八月照相馆》……
  杨德昌——《一一》、《光阴的故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侯孝贤——《风柜来的人》、《儿子的大玩偶》、《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尼罗河女儿》、《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南国,再见南国》、《海上花》、《千禧曼波》、《咖啡时光》……
    
  好了,好了,这只是白衣看着电脑桌旁边碟架上的盒封随手打下的,放的稍远的,看不清片名,就算了。
  这些电影,其中的大多数是在北京电影学院完成本科学业所必须要看的,这些电影做为必修课,每看一部都是有学分的。
  这些电影,有哪一部在中国的电影院里公映过?
  这些电影,如果没有伟大DVD技术,如果没有伟大的D版运动,如果没有伟大的D版商,我们终身都将缘悭一面!
  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电影导演贾樟柯曾回忆他报考电影学院的情形:1993年,我考电影学院时和主考老师谈了20分钟戈达尔的作品,每一秒钟都如坐针毡,因为其实那时候我一部他的电影都没看过,所有关于他的知识都来自杂七杂八的报纸或杂志的介绍,那时候中国人是在“读”电影,而不是“看”电影,这是我们的荒谬和尴尬。但这一切已经过去,因为影像来到了我们的时代。
  这是我们的福。
  中国电影在最“繁荣”的时候,每年平均拍摄超过200部官方电影,但来自其他文化的作品,那些感动和影响过人类的电影经典却与我们长久隔离。我们曾经在小马扎上与千万人一起分享清凉的夏夜和翻来覆去看过无数遍台词已经倒背如流的露天电影,我们曾经以十倍于原价的价格从黄牛党手中买过《庐山恋》或《追捕》的电影票,我们中有许多人的爱情回忆与电影院里冰凉的木椅污浊的空气紧紧相连,我们曾经像地下工作者传递秘密情报一样将那些影像模糊的艺术电影杰作或毛片在一个个圈子中传来传去……我们曾经以为我们深深地爱着电影并深深地了解了电影,直到DVD的出现,确切地说,直到“D版”DVD的出现,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对真正的电影相当陌生,在我们人生最初的二十年或三十年里,我们从来没有权利分享一百多年来人类通过电影积累起来的文化经验。
  即使是一部拍摄于1920年的影片,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都是新的。那些传说中的电影,那些曾经只知道他们只言片语的导演,那些一直以来以剧照的形式出现在画报上的演员一下子来到普通人的中间,由此引起的对电影的热情是无法扑灭的。对远离影像的中国人来说,这些电影还给了他们自由观影的权利。电影的发现是近100多年来人类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人们通过影像传达信息和情感,而影像的直观性,使电影具有了超越文字的能力。D商在商业利益的驱动和文化责任的感召下,把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柯夫斯基、戈达尔、罗麦尔、黑泽明、侯孝贤……几乎所有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都带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当不合理的电影政策被不合法的D版行为攻破时,我们陷入了一种尴尬的悖论。从VHS到LD,从VCD到DVD,技术的升级,帮助大众完成了文化权利的回归。
  珍惜我们的权利,可能的话,保卫我们的权利。
  电影是一场90分钟的太虚幻境,而自由地观影却是真实的文化权利和自由的精神生活的权利,是人之所以为人而有别于其他生物的最重要的差异性权利和标志性权利。
  感谢电影,感谢DVD。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zjoch/archive/2012/01/27/233005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全栈程序员-用户IM,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avaforall.cn/157677.html原文链接:https://javaforall.cn

【正版授权,激活自己账号】: Jetbrains全家桶Ide使用,1年售后保障,每天仅需1毛

【官方授权 正版激活】: 官方授权 正版激活 支持Jetbrains家族下所有IDE 使用个人JB账号...

(0)


相关推荐

  • RFID-MFRC522射频识别模块,S50卡M1

    RFID-MFRC522射频识别模块,S50卡M1射频识别模块什么是RFIDMFRC522S50-M1卡1、主要指标2、存储结构RC522与ArduinoUNO的接线什么是RFID无线射频识别即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对记录媒体(电子标签或射频卡)进行读写,从而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的目的。MF…

  • 中国天气网-天气预报接口api

    中国天气网-天气预报接口api

  • AirSim和UE4的环境配置

    关于具体的环境配置网上有很多的资料,之前也配置过这个环境,但是没有好好的整理过,每次遇到问题都是瞎搞,然后莫名其妙的解决了。这次的博客主要是把配置的过程要注意的地方记录一下。1、前提条件cmake3.10.3、VisualStudio2015professionalupdate3、UE4.16.3这是我的机器上的环境,作为参考。2、编译AirSim源码首先要到Air…

  • 代码审计感想_代码审计是什么

    代码审计感想_代码审计是什么代码审计感想代码审计内容代码审计工具漏洞扫描漏洞扫描有以下四种检测技术:代码审计内容代码审计(Codeaudit)是一种以发现程序错误,安全漏洞和违反程序规范为目标的源代码分析。软件代码审计是对编程项目中源代码的全面分析,旨在发现错误,安全漏洞或违反编程约定。它是防御性编程范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试图在软件发布之前减少错误。C和C++源代码是最常见的审计代码,因为许多高级语言(如Pyt…

    2022年10月28日
  • Ant 下载、安装、使用、教程全面了解「建议收藏」

    Ant 下载、安装、使用、教程全面了解「建议收藏」Eclipse内置了Ant。Ant是一种类似于批处理程序的软件包,它主要繁琐的工作是编写和调试自动处理脚本(一个XML文件),但只要有了这个脚本,我们就可以一键完成所有的设定工作。本节还是以myswt这个应用程序项目的打包为例,用Ant来完成“编译->打成JAR包->复制项目引用库->复制本地化文件swt-win32-3063.dll->输出API文档”这五步

  • 出现Permission denied的解决办法(750权限谨慎使用)

    出现Permission denied的解决办法(750权限谨慎使用)提示Permissiondenied解决的办法:$sudochmod-R777某一目录其中-R是指级联应用到目录里的所有子目录和文件777是所有用户都拥有最高权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关注全栈程序员社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