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集锦

博弈论集锦看完这么多效应及定理,能否总结成一条?1.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

大家好,又见面了,我是你们的朋友全栈君。

看完这么多效应及定理,能否总结成一条?

1.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看看我们周围,就可以发现许多马太效应的例子。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会一直孤独下去。金钱方面更是如此,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比别人投资多10倍的人,收益也多10倍。

  这是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善用马太效应,赢家就是你。

  

  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则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的时候,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的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2.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记住尼采的话:“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表”弄得无所,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该信仰哪一个,还有人在环境、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3.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1、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2、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总结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定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C.P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4.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5.零和游戏原理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但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6.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就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的动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业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21世纪将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真诚合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学习合作。

  邦尼人力定律: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种却挖不了一个洞。

  

  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

 

7.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人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8.水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

  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水桶定律”与“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的是组织中的破坏力量,而“最短的木板”却是组织中有用的一个部分,只不过比其它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无法消除。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它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就不得不有所动作。

  如果你在一个组织中,你应该:

  1、确保你不是最薄弱的部分;

  2、避免或减少这一薄弱环节对你成功的影响;

  3、如果不幸,你正处在这一环节中,你还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改进,或者转职去谋另一份工作。

  木桶定律以及与之相关的……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相似的“链条定律”:一根链条跟它最薄弱的环节有着相同的强度,链条越长,就越薄弱。

  相悖的“杜拉克原则”:人们不应该把努力浪费在改善低能力的人或技能这一方面,而是应该使那些表现一流的人或技能变得更加卓越。

 

9.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都刚刚开始的时候,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而对一个组织而言,一般地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中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吸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10.奥卡姆剃刀定律 

  如果你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错了。

  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奥卡姆剃刀:如无发要,勿增实体。

  12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受到伤害。然而,这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奥卡姆剃刀定律在企业管理中可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这个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11.二八法则 

  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于你20%的付出;而80%的付出,只换来20%的成果

 

12.钱的问题 

  当某人告诉你:“不是钱,而是原则问题”时,十有八九就是钱的问题。

  照一般的说法,金钱是价值的尺度,交换的媒介,财富的贮藏。但是这种说法忽略了它的另一面,它令人陶醉、令人疯狂、令人激动的一面,也撇开了爱钱的心理不谈。马克思说,金钱是“人情的离心力”,就是指这一方面而言。

  关于金钱的本质、作用和功过,从古到今,人们已经留下了无数精辟深刻的格言和妙语。我们常会看到,人们为钱而兴奋,努力赚钱,用财富的画面挑逗自己。金钱对世界的秩序以及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广泛的,这种影响有时是潜在的,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它的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奇妙的是:它完全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致富的驱动力并不是起源于生物学上的需要,动物生活中也找不到任何相同的现象。它不能顺应基本的目标,不能满足根本的需求 -的确,“致富”的定义就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然而这个看起来漫无目标的驱动力却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人类为金钱而互相伤害,远超过其他原因。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墨菲定律” 

  有没有读过前几年很流行的”魔鬼辞典”?那里面有很多看似荒诞,实则精辟的论断。这些论断中,有些仅如昙花一现,很快被人遗忘;而有些,早已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的、约定俗成的用语,这里的 Murphy’s Law 就是其中之一。 

  Murphy’s Law 译为”摩非定律”,常用于表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以及不可违抗的规律。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知道是谁创造了这个定律吗?你能相信它不是由哲学家、牧师、文学家或是科学家创造,而是一名工程师的即兴发挥吗? 

  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是一名工程师,他曾参加美国空军于1949年进行的MX981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置在受试者上方,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加速度计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人有条不紊地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错误的位置。 于是墨菲作出了这一著名的论断,并被那个受试者在几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引用。 几个月后这一”墨菲定律”被广泛引用在与航天机械相关的领域。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其中最著名的一条也被称为 Finagle’s Law(菲纳格定律),具体内容为: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这一定律被认为是对”墨菲定律”最好的模仿和阐述。 

  看了上面的故事,你可能会问,这个定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墨菲定律”只是一种概念,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对于电脑用户来说,这一定律的提示就是:任何可能出错的事物都会出错。因此,电脑不是神圣万能的,再好的电脑有时也会出现问题,带来麻烦。所以,重要的资料一定要做好备份,以防万一。

 

帕金森定律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青蛙实验 

  19世纪末,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青蛙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在那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里,青蛙用尽全力,一下就跃出了那势必使它葬身的滚烫的油锅,跳到锅外的地面上,安全逃生!

  半小时后,他们使用同样的锅,在锅里放满冷水,然后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接着用炭火慢慢烘烤锅底。青蛙悠然地在水中享受”温暖”,等到它感受觉到热度已经熬不住,必须奋力逃命时,却发现为时已晚,欲跃乏力。青蛙全身瘫痪,终于葬身在热锅里。

  ■评论:

  一个企业,必须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管理者更要有深远而犀利的洞察力,让企业始终保持高度的竞争力,节不可在浑浑噩噩中度日,更不可躲避在暂时的安逸中。如果管理者与企业对环境变化没有高度警觉,企业最终会面临这只青蛙一样的下场。

  

“囚徒困境” 

  所谓“囚徒困境”只是为解释博弈论而编造出来的一个故事,后来演绎出许多版本,基本意思是:

  一、两个犯罪嫌疑人(A、B),在被隔离囚禁的情况下,有两种选择:或坦白交代犯罪事实,或拒不交代。

  二、针对以上两种选择,法院采取三种“政策”(以1、2、3、4年的判刑来说明处罚的轻重):

  1、双方均不承认,各判2年;

  2、双方均承认,各判3年;

  3、一方承认,一方不承认,承认方判1年,不承认方判4年。

  三、这样会有四种结果:

  A交代,B不交代,A1年,B4年

  B交代,A不交代,B1年,A4年

  都交代,各3年

  都不交代,各2年

  四、在这种情况下的选择就是两囚徒所面临的困境。

  五、关于博弈论的思考:

  ·生活中博弈的现象是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个人、家庭、企业、国家、社会是否都在博弈?

  ·人们是否时常会陷入与囚徒同样的困境?

  ·面临困境,如何抉择?

  · 对抉择起作用的因素有那些?利己?利他?价值观?满意度?

  ·满意度是否可以赋值?

  ·简单的量化是否有意义?

 

纳什博弈论的原理与应用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 

  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纳什是一个非常天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顿读博士学位时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发现———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纳什均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8年纳什到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系的博士。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当时普林斯顿可谓人杰地灵,大师如云。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列夫谢茨(数学系主任)、阿尔伯特·塔克、阿伦佐·切奇、哈罗德·库恩、诺尔曼·斯蒂恩罗德、埃尔夫·福克斯……等全都在这里。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1903—1957)创所立的。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天才的数学家。他不仅创立了经济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早在20世纪初,塞梅鲁(Zermelo)、鲍罗(Borel)和冯·诺伊曼已经开始研究博弈的准确的数学表达,直到1939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并与其合作才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广阔领域。

  1944年他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纳什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据他的同学们回忆,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和纳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过一门必修课,但纳什争辩说,至少上过斯蒂恩罗德的代数拓扑学。斯蒂恩罗德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可是,没上几次课,纳什就认定这门课不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又走人了。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天纵的非凡人物,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1950年整个夏天纳什都忙于应付紧张的考试,他的博弈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感到这是莫大的浪费。殊不知这种暂时的“放弃”,使原来模糊、杂乱和无绪的若干念头,在潜意识的持续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突然来了灵感!这一年的10月,他骤感才思潮涌,梦笔生花。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说起来这全靠师兄戴维·盖尔之功,就在遭到冯·诺依曼贬低几天之后,他遇到盖尔,告诉他自己已经将冯·诺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minimax solution)推到非合作博弈领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点。盖尔听得很认真,他终于意识到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盖尔建议他马上整理出来发表,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纳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竞争的险恶,从未想过要这么做。结果还是盖尔充当了他的“经纪人”,代为起草致科学院的短信,系主任列夫谢茨则亲自将文稿递交给科学院。纳什写的文章不多,就那么几篇,但已经足够了,因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内提一个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按照这个标准可能纳什还不一定够资格。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尔里斯当牛津大学艾奇沃思经济学讲座教授时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特殊的人才,必须有特殊的选拔办法。

  纳什在上大学时就开始从事纯数学的博弈论研究,194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更是如鱼得水。20岁出头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数学家。特别是在经济博弈论领域,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继冯·诺依曼之后最伟大的博弈论大师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囚犯的两难处境

  大理论中的小故事

  要了解纳什的贡献,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非合作博弈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的博弈论教科书上都会讲“囚犯的两难处境”的例子,每本书上的例子都大同小异。

  博弈论毕竟是数学,更确切地说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谈经论道自然少不了数学语言,外行人看来只是一大堆数学公式。好在博弈论关心的是日常经济生活问题,所以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其实这一理论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多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以我们身边的故事做例子,娓娓道来,并不乏味。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3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要坐10年牢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判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因为,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串供),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囚徒的两难选择”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的结果。“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经济学圣人在《国富论》中的名言:“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因此,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其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我们将例举出许多类似于“囚徒的两难处境”这样的例子。如价格战、军奋竞赛、污染等等。一般的博弈问题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即局中人(players)又称当事人、参与者、策略等等的集合,策略(strategies)集合以及每一对局中人所做的选择和赢得(payoffs)集合。其中所谓赢得是指如果一个特定的策略关系被选择,每一局中人所得到的效用。所有的博弈问题都会遇到这三个要素。

  价格战博弈:

  现在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电价格大战,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微波炉大战……这些大战的受益者首先是消费者。每当看到一种家电产品的价格大战,百姓都会“没事儿偷着乐”。在这里,我们可以解释厂家价格大战的结局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而且价格战的结果是谁都没钱赚。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是零。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即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厂商而言是灾难性的。所以,价格战对厂商而言意味着自杀。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引伸出两个问题,一是竞争削价的结果或“纳什均衡”可能导致一个有效率的零利润结局。二是如果不采取价格战,作为一种敌对博弈论(vivalry game)其结果会如何呢?每一个企业,都会考虑采取正常价格策略,还是采取高价格策略形成垄断价格,并尽力获取垄断利润。如果垄断可以形成,则博弈双方的共同利润最大。这种情况就是垄断经营所做的,通常会抬高价格。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厂商用正常的价格,双方都可以获得利润。从这一点,我们又引出一条基本准则:“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事实上,完全竞争的均衡就是“纳什均衡”或“非合作博弈均衡”。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来进行决策。在这种均衡中,每一企业要使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要使效用最大化,结果导致了零利润,也就是说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非合作行为导致了社会所期望的经济效率状态。如果厂商采取合作行动并决定转向垄断价格,那么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遭到破坏。这就是为什么WTO和各国go-vern-ment要加强反垄断的意义所在。

  污染博弈:

  假如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污染,但go-vern-ment并没有管制的环境,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按照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所有企业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采取不顾环境的策略,从而进入“纳什均衡”状态。如果一个企业从利他的目的出发,投资治理污染,而其他企业仍然不顾环境污染,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价格就要提高,它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甚至企业还要破产。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手的有效的完全竞争机制”失败的例证。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乡镇企业的盲目发展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就是如此。只有在go-vern-ment加强污染管制时,企业才会采取低污染的策略组合。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与高污染同样的利润,但环境将更好。

 

猴子实验 

  科学家将四只猴子关在一人密闭房间里,每天喂很少食物,让猴子饿得吱吱叫。几天后,实验者在房间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向前,可是当它还没有拿到香蕉时,就被预设机关所泼出的滚烫热水烫得全是伤,当后面三只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时,一样被热水烫伤。于是众猴子只好望“蕉”兴叹。

  几天后,实验者换了一只新猴子进入房内,当新猴子肚子饿得也想去吃香蕉时,立刻被其他三只老猴子制止,并告知有危险,千万不可尝试。实验者再换一只猴子进入房间内,当这只猴子想吃香蕉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次不仅剩下的三只猴子制止它,连没被烫过的半新猴子也极力阻止它。

  实验继续着,当所有猴子都已换过之后,没有一只猴子曾经被烫过,上头的热水机关也取消了,香蕉唾手可得,却没有一只猴子敢前去享用。

  企业禁忌经常故老相传,虽然事过境迁、环境改变,大多数的组织仍然恪守前人的失败经验,平白错失大好机会。

 

猎杀骆驼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支猎杀骆驼。

  他们到了目的地。

  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还有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

  父亲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二。

  老二回答说:“我看见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还有沙漠。”

  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

  父亲又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三。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骆驼。”

  父亲高兴地说:“你答对了。”

  制定目标而能产生效果,秘决就是“明确”二字,成功的目标,必须是明确的。进一步说,目标要具体化、要量化。对于企业而言,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对于一人团队来说,行动的目标也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全体成员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才能对全体成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不管具体到哪一个阶段,也不管在实现目标的进程中遇到了什么意外的情况或问题,都能够保企业或者团队成员调查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努力程度,保证能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老农与石头 

  有一位老农的农田当中,多年以来横亘着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还弄环了他的中耕机。老农对此无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头打环坏之后,想起巨石给他带来的无尽麻烦,老农终于下决心要了结这块巨石。于是,他找来撬棍伸进巨石底下。他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并没有想像的那么深,那么厚,稍使劲就可以把石头撬起来,再用大锤打碎,清出地里,老农脑海里闪过多年来被巨石因扰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把这桩头疼事处理掉,禁不住一脸的苦笑。

  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我们会领悟出企业管理中的道理:遇到问题应立即弄清根源,有问题更需要立即处理,绝不拖延。 

  企业管理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反复出现的问题或不良现象,如若讳疾忌医或拖延了事,积压下来,就必然给企业造成困难,甚至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严重时还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所以,对企业管理中出现频率较多的问题,不应回避,而应抓住苗头,及时调查,追根溯源,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培养老鹰而非训练鸭子 

  老鹰和鸭子虽然从表面上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从本质上它们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

  老鹰并不会有太多的鸣叫,它们在高空盘旋注视四面八方,用犀利的目光追寻猎物,并以最快的速度捕获猎物;而鸭子却只能在水面上生活;它们几乎没有任何能力去争取什么。

  同时,鸭子整天都会嘎嘎叫,换句话说,除了只会嘎嘎叫以外,它什么都不做。在处理问题时,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那是光说不练,缺乏执行力,于事无补。

  在你的公司里,你要懂得辨识老鹰和鸭子,只会嘎嘎叫的鸭子,通常都会找一些理由及借口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及无能,好一点的鸭子会将问题反映出来,老鹰不仅会主动去发掘问题,而且还会主动寻求最快的且最有效率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对公司的贡献度也最大。因此对于识货的老板来说,拥有一只老鹰远胜过拥有十只甚至更多的鸭子

 

十个有哲理的故事 

  1、陈阿土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 MORNING 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 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 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 MORNING 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 MORNING 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是丢脸死了。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MORNING 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MORNING SIR!”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2、表演大师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事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3、鹦鹉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4、金人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5、辞职 

  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A问:??? 

  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 A觉得B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其实这也正是B的初衷。一个人的工作,永远只是为自己的简历。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让老板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替他创造更多利润。 

  6、选择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7、老虎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特别是入关在即,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以为非常稳定和有保障的企业,也会面临许多的变数。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没有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 

  8、赶考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 

  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 

  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9、骆驼 

  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地长?”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 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 

  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 

  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惜现在没人用。一个好的心态+一本成功的教材+一个无限的舞台=成功。每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 

  10、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大数定理 

  大数定理指出:当随机事件(X)发生的次数(n)很大时,偶然性会互相抵消。使这些事件 1 n 的结果(X1,X2,……,Xn)的算术平均值(-∑ Xk) 在概率意义下十分接近其数学期望(E(X))。 n k=1 

  比如,由于硬币的两面是均衡的,我们可以计算出它抛掷落地后任一面朝上的概率均应是0.5,这就是数学期望。如果我们真的抛掷了很多次,就会发现实际的频率与0.5十分接近。而由手颤、空气紊流等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已被中和抵消。

 

多米诺骨牌效应 

  不做介绍了,大家都知道

  介绍个新闻

  新华社2000年12月31日和中央电视台2001年元月6日先后报道:在20世纪的最后几分钟里,一项新的多米诺骨牌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北京颐和园体育健康城综合馆和网球馆诞生了。中国、日本和韩国的62名青年学生成功推倒340多万张骨牌,一举打破了此前由荷兰人保持的297万张的世界纪录。从电视画面可看出,骨牌瞬间依次倒下的场面蔚为壮观,其间显示的图案丰富多采,令人惊叹,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该效应产生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这种效应的物理道理是: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时重心下降,倒下过程中,将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它倒在第二张牌上,这个动能就转移到第二张牌上,第二张牌将第一张牌转移来的动能和自已倒下过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之和,再传到第三张牌上……所以每张牌倒下的时候,具有的动能都比前一块牌大,因此它们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也就是说,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一个比一个大。 

  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A.怀特海德曾经制用了一组骨牌,共13张,第一张最小。长9.53mm,宽4.76mm,厚1.19mm,还不如小手指甲大.以后每张体扩大1.5倍,这个数据是按照一张骨牌倒下时能推倒一张1.5倍体积的骨牌而选定的.最大的第13张长61mm,宽30.5mm,厚7.6mm,牌面大小接近于扑克牌,厚度相当于扑克牌的20倍.把这套骨牌按适当间距排好,轻轻推倒第一张,必然会波及到第13张.第13张骨牌倒下时释放的能量比第一张牌倒下时整整要扩大20多亿倍.因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能量是按指数形式增长的.若推倒第一张骨牌要用0.024微焦,倒下的第13张骨牌释放的能量达到51焦。可见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的能量的确令人瞠目。

  不过A.怀德特毕竟没有制作第32张骨牌,因为它将高达415m,两倍于纽约帝国大厦.如果真有人制作了这样的一套骨牌,那摩天大厦就会在一指之力下被轰然推倒

 

“群羊效应” 

  中国有句俗话:跟着好的学好的,跟着坏的学坏的。还有句俗话: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都是说外界环境对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霍布森选择效应 

  相传在196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在贩马时,把所有的马匹都放出来供顾客挑选。正当顾客们兴高采烈地进行挑选马匹时,霍布森又附加了一个条件,即只允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限制条件后就等于不让顾客挑选了。对于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被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旁观者效应 

  1964年3月,在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在凌晨3点回家的途中,被一不相识的男性杀人狂杀死。这名男子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当时,住在公园附近公寓里的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况和反复的呼叫声,但没有一个人下来保护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打电话给pol.ice。事后,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异化与冷漠。

  然而,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并没有认同这些说法。对于旁观者们的无动于衷,他们以为还有更好的解释。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他们进行了一项试验。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以一对一或四对一两种方式,与一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使用对讲机通话。在交谈过程中,当那个假病人大呼救命时,事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有意思的一幕:在一对一通话的那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有四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这样,对克尤公园现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两位心理学家把它叫做“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更简单地说,就是“旁观者效应”。他们认为,正是因为一种紧急情形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可能更多的是在旁观者对其他观察者的反应,而不可能事先存在于一个人‘病态’的性格缺陷中”。

  用这个效应试想一下媒体曾报道过的小孩子落水事件。旁观者甲本想下水救人,又有些犹豫,他在想其他目击者乙、丙等人的反应。转念一想,这么多人都看到小孩子落水,总会有几位下去救险的,自己就不下去吧。犹豫之间,小孩子被水吞没了。居然没人下水!甲不禁心里有些内疚,再一想,要责怪,要内疚,要负责任,也是和乙、丙等数十人分担,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走开了。

 

“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刺得对方怎么也睡不舒服。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体温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领导者要学会运用“刺猬”法则,保持与下属适当的关系,既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下属,彼此不分。(

 

投射效应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刻板印象 

  日本人勤劳、有抱负而且聪明吗? 

  美国人讲求实际、爱玩而又入乡随俗吗? 

  犹太人有野心、勤奋而又精明吗? 

  女人比男人更会养育子女、照料他人而且温柔顺从吗? 

  戴眼镜的人都聪明吗? 

  教授都有点古怪而且平日里都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吗? 

  有些人对其中许多问题会回答”是”,因此当他们初次遇见日本人、美国人、犹太人、女人、戴眼镜的人或者教授模样的人时,对他们的行为都会有某种预想。毫无疑问这些预想常常是错的。有些日本人草率从事,有些美国人安静谨慎,有些英国人外向而善交际,等等。 

  用来区分人群的这种刻板印象仍然持续存在。它们将事物过分概括化了,即错误地把刻板印象的所有特点归于一个集体的每个成员,即使那些特点中仅有几个(如果有的话)是真正适用的。刻板印象可能是根据某些不同的集体特性形成的。在本部分开始的例子中我们选用的是国籍、民族、性别、身体特征和职业,但是刻板印象也可能依据其他的差异来源,例如年龄、社会地位,甚至态度和爱好。 

  音乐爱好可以成为形成刻板印象的根据,即了解某些人是流行音乐迷还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会影响人们对他的态度和个性的看法。这个练习出自作者之一和他的同事阿德里安·诺斯(Adrian North)在英国列斯特大学对大学生的一项研究。我们要求学生完成涉及三种音乐形式(古典音乐作品、最畅销的流行音乐作品和独立制作流行音乐作品)的问卷,结果发现学生向从喜好不同音乐形式的人身上观察到的特点,可形成非常鲜明的刻板印象。 

  这些刻板印象可以用来界定青少年生活方式。了解到某人所爱好的音乐形式,可以此为线索说明其对服装、发型的爱好,喜欢的俱乐部,休闲时常去的地方,以及各种各样别的态度。同一作者叫自己的两个十几岁的儿子列表写出”流行音乐的主要形式”,他们列出:乏味音乐/独立制作音乐,摇滚乐/重金属摇滚乐,饶舌歌,家庭音乐/舞会音乐,丛林音乐,爵士灵歌/摇摆乐,酸味爵士乐,最畅销品音乐。这两个男孩解释说这些形式的每一种都联系着独特的服装和姿态。当然所列出的这个目录是在一定时间(1995年)和地点(英国)里特有的,但是表明两个孩子可以对刻板印象区分到多么详细的程度。

 

定势效应 

  请看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共安全专家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共安全专家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共安全专家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共安全专家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共安全专家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文章开头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

 

留面子效应 

  在一架班机即将着陆的时候,乘客们忽然听到乘务人员报告:由于机场拥挤腾不出地方,飞机暂时无法降落,着陆时间将推迟一小时。顿时,机舱里响起一片喧嚷抱怨之声。尽管如此,乘客们也不得不做好思想准备:在空中等上这令人难熬的一小时。谁知几分钟之后,乘务员又向乘客宣布:晚点时间将缩短到半个小时。听罢这个消息,乘客们都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又过了几分钟,乘客们再次听到机上的广播说:“最多在过三分钟,本机即可着陆。”这一下,乘客们各个喜出望外,拍手称庆。虽然飞机仍是晚点了,但乘客们却反而感到庆幸和满意。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心理学上所说的“留面子现象”。心理学家认为,在向别人提出自己真正的要求之前,先向别人提出一个大要求,待别人拒绝以后,再提出自己真正的要求,别人答应自己要求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这种现象就叫做“留面子现象”。

  心理学家认为,“留面子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拒绝别人大要求的时候,感到自己没有能够帮助别人,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良好期望,会感到一点内疚。这时,为了在别人心中保持“乐于助人”的良好形象,也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人们往往更愿意为别人提供帮助。

  当然,“留面子现象”是否会发生作用,关键在于别人是否有义务对你提供帮助,如果既无责任,又无义务,双方素未平生,却想别人答应一些有损对方利益的 事情,这时候“先大后小”也是没有用的

 

登门槛效应 

  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弗里德曼和弗雷泽(J.L. Freedman & S.C.Frase 1966)让两位大学生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其中一位首先请求家庭主妇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在一个关于美化加州或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

  两周后,另一位大学生再次访问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该招牌很不美观,这是一个大要求。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

  这个实验说明人们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愿望,一旦表现出助人、合作的言行,即便别人后来的要求有些过分,人们也愿意接受。

  这种效应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当顾客选购衣服时,精明的售货员为打消顾客的顾虑,“慷慨”地让顾客试一试。当顾客将衣服穿在身上时,他会称赞该衣服很合适,并周到地为你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劝你买下时,很多顾客难于拒绝。

  有经验的教师在作学生工作时也是这样,他总是先让学生承诺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他再接着提出更大的要求。但是,在使用这种“门槛”时教师也应注意另一种新的“门槛”技术,即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少的的要求。这门技术也会产生极大的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期望而使“雕像”变成“美少女”的例子也不鲜见。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 

  然而,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 

  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管仲在做齐国的宰相以前曾经负责押送过犯人,但是,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并没有亲自押送犯人,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日期赶到就可以了。犯人们感到这是管仲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因此,没有一个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赶到了预定地点,由此可见,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 

  古人说“用人不疑”,也就是这个道理,任用别人,就应该相信别人的能力,给别人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它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厨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的不断上演。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我国民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因此,婚外恋如果受到干涉,双方反而相爱越深,恨不得天天厮守在一起才好,然而,真正一旦与自己婚外恋的情人如愿以偿,生活在一起,又会觉得情人也不过如此,妻子或许还好一些。 

  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位学生由于相互吸引而走到了一起,一开始,老师和家长都竭尽全力干涉,然而,这种干涉反而为两个孩子增加了共同语言,他们更加接近,俨然一对棒打不散的鸳鸯。 

  后来,校长改变了策略,他将孩子和老师都叫去,没有批评孩子们,反而说老师误会了他们,把纯洁的感情玷污了。过后,这两个孩子还是照样来往,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缺乏共同点而渐渐疏远,最终由于发现对方与自己理想中的王子和公主相差太远而分道扬镳。

 

过度理由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 “这个人乐于助人”。 

  同样,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责任”、“这是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就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来解释,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职员努力工作,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

 

竞争优势效应 

  有这样一个笑话:上帝向一个人允诺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三个愿望,但有一个条件—-你在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的敌人将得到你所得到的两倍。”于是这人开始提出自己的愿望,第一个愿望第二个愿望都是一大笔财产,第三个愿望却是“将我打个半死”。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也说明人们的竞争意识有多么强烈,拼着自己挨点皮肉之苦,也要给敌人更大的苦头。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曾经听别人讲起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一对夫妻离异,根据法官的判决,丈夫应该把自己财产的一半转让给妻子,因此,丈夫开始出售自己的车、房。为了不让妻子平白无故的得到一大笔财产,丈夫将自己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车子和房子以十美元的“天价”贱价出售,妻子固然没有得利,丈夫也损失了一大笔。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就是在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如那位丈夫一样,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利益冲突会导致人们优先选择竞争,这是不言自明的;但为何在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会选择竞争呢?心理学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沟通的缺乏,如果双方曾经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让参与实验的学生两两结合,但是不能商量,各自在纸上写下来自己想得到得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刚好等于100或者小于100,那么,两个人就可以得到自己写在纸上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大于100,比如说是120,那么,他们俩就要给心理学家60元。结果如何呢?几乎没有哪一组的学生写下的钱数之和小于100,当然他们就都得付钱。如果这个实验允许参加实验的两个人互相商量,结果会怎么样呢?恐怕没有这么傻的心理学家吧!

 

广告中的心理学 

  如果一个广告说:“我这有某某产品,你们大家快来买吧。”这个产品肯定买的人特别少。广告要使我们大家相信、喜欢并购买它的产品,必须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来说服我们。这些方法和手段就是“广告策略”。广告会用各种策略来说服你:告之、劝说、夸耀、引诱,甚至是“施加压力”。 作为一个成熟的消费者,我们要知道,这些策略是从两个方面来“包围”我们的。一个叫做“理性诉求”,一个叫做“情感诉求”。 

  理性诉求 

  理性诉求不难理解。一个广告在说明某种产品的特性及使用这个产品的好处时,就是采用了“理性诉求”的策略。高露洁牙膏广告说明牙膏中的双氟能防止儿童龋齿;力士柔亮营养洗发水广告强调它含有全新去屑配方OCTO,能有效去除头屑;娃哈哈AD钙奶广告则宣传:“要补钙,维生素D不可少”……这些广告都直接表明了产品的特点或优势,即通过讲道理来说服人。 

  所有广告都十分努力地将产品的优势告诉大众。只不过有的广告做得比较巧,有的广告做得比较笨罢了。比较巧的广告告诉你关于产品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比较笨的广告则恨不能在有限的30秒或60秒里告诉你关干产品所有的优势,而你却往往什么也没记住。 

  情感诉求 

  心理学研究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强烈的情感性需要。我们需要安全,需要爱,需要幸福、愉快、骄傲和成就感,有时也很怀旧,或感到悲伤。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强烈的社会性需要。我们需要有归属感,需要被接受、被赞扬、被尊敬,希望自己能有很高的地位。我们本能地害怕被别人拒绝……广告充分地利用了我们的这些需要,将产品与我们的爱、幸福、快乐、成就感、渴望、被赞赏等需要联系起来,以使我们建立对这件产品的好感。 

  “聪明营养液”,是因为我们梦想成功-电视画面上是许多头戴博士帽的年轻人,一展成功后的灿烂笑容; “金帝巧克力,送给最爱的人”,是因为我们渴望爱;“春兰空调,春天将永远陪伴着您”,是因为我们崇尚大自然;随着一声悠长的“黑芝麻糊哎”,暗淡的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慈祥的母亲,旧时的音乐唤起了我们对往事的回忆,是因为我们常常怀旧。 

  这就是情感诉求。 

  与理性诉求不同,情感诉求策略不是要告诉我们关于产品的特性或好处,而是要通过激发我们的情感或情绪,使我们获得对产品的好感。最常见的情感诉求方式是快乐、幽默、爱和恐惧。 饮料、食品广告通常是采用快乐诉求策略,快节奏的音乐烘托着热热闹闹的气氛、少男少女们在大海边、在高山上、在舞厅里、在装饰豪华的家庭里,尽情地挥洒着青春和热情。他们跳啊、唱啊,然后喝一口广告饮料,或将广告食品潇洒地扔给同伴,同伴会向观众露出一个迷人的微笑…… 

  恰当地在广告中使用幽默,能够加强我们对广告的记忆,所产生的快乐感瞬间转变成对产品的好感。国外一个著名的交通安全广告是:“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30公里,可以欣赏到本市的美丽景色;超过60公里,请到法庭做客;超过80公里,请光顾本市设备最新的医院;上了100公里,祝您安息吧!” 

  恐惧诉求经常用于戒烟、防癌等公益广告中,它使人产生恐惧感,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最典型的恐惧诉求广告是美国的一则戒烟广告:美国著名光头演员尤伯·连纳身患绝症,面对摄影机说了一段话:“我将不久于世。我吸烟太多,吸烟会致癌,请不要吸烟。”他死后,电视台立刻推出这则广告。尤伯·连纳的蜡黄的脸,深沉的语调,实在令人悲伤和恐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香港的一则戒烟广告比较直截了当:“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呢?”美国另一戒烟广告则说:“为了使地毯没有洞,也为了使您的肺部没有洞-请不要吸烟。”目前,我国的药品、保健品广告也常使用恐惧诉求,其最普遍的表达模式是:如果你不吃……药或保健品,你将缺少……(某种营养),会得……病。 

  在理性诉求与情感诉求中,广告制作者更钟情于情感诉求,不仅因为情感诉求常常比理性诉求更有效,是现代广告的潮流,也因为它为广告制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 

  名人效应 

  在广告中出现的名人,大都是体育明星、电影电视明星和歌星。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卡拉OK机的普及,推出了大批的明星,在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中有较大的影响。利用明星推销产品是现代广告的重要策略之一,其产生的效果被称为名人效应。 

  许多世界级明星都做过广告:球王贝利为索尼公司的录像带做广告;摇滚歌星迈克尔·杰克逊为百事可乐做广告;田径运动员卡尔·刘易斯为松下画王做广告……我国最早做广告的明星可能是电影演员李默然,他出现在“三九胃泰”的产品广告中。以后,相声演员马季、电影演员王馥荔、体操运动员李宁、电影演员葛优、电影演员刘晓庆、田径教练马俊仁等纷纷走上电视屏幕,为化妆品、饮料或保健品做广告。 

  请名人做广告需要投入巨额费用。百事可乐付给摇滚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广告酬金是500万美元。球星迈克·乔丹1992年一年靠打球挣了390万美元,为公司推销产品却挣到了3600万美元。我国明星的酬金没有公开,但多在几万、几十万人民币左右。广告主花这么多钱请明星,究竟是为什么呢?

  利用明星做广告至少有三个理由:名人认可;名人可信;魅力与从众效应。 

  名人认可-由于大众媒介的作用,我们对明星的熟悉和了解程度远远超过了对邻居和同事的了解,虽然这种了解可能是非常表面化的。我们看到名人形象,就不由地感到亲切,这种“亲切感”增强了明星与我们之间的联系,所以,当明星推销产品的时候,容易得到我们的认同。 

  名人可信-使用名人可增加产品的可信度。名人本身意味着成就,有了成就才能成为名人。人们对有成就的人总怀着尊敬、崇拜的心情,特别容易相信他们说的话。 

  魅力与从众效应-明星总有些特殊品格,影视明星、服装模特还具有漂亮的、令人羡慕的容貌和体形,这一切,都构成了明星的魅力。魅力四射的明星对大众有一种示范作用,是消费者参照、模仿的榜样。我们看到,许多产品借用明星迅速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市场。 

  但是,近年来,广告界对广告使用明星也提出了一些批评。有些批评者认为,随着消费者的日趋成熟,明星广告没有当初那么大的作用了。也有的批评者指出,有的广告喧宾夺主,人们记住了明星,却忘记了产品的名称。更让人不满的是,有些明星并没有真正用过产品,但却在广告表演中肯定地说,他们一直对这个产品非常满意。一个香港明星为某热水器做广告,说:我用过许多热水器,某热水器是最好的。结果观众提出:一个人会用过许多热水器吗? 

  名人广告对谁影响最大?许多广告调研结果说明,对我们的孩子影响最大。因为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崇拜和追随明星。这时就要看我们成人如何引导了

 

从众实验 

  心理学家阿希(1952)做了一个从众的经典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只有一个人是真正的被实验者,他面临着来自其他几个人的压力。想象你参加了实验组,任务是对线条的长短进行区分,7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围坐在桌子旁,你排在第六位。研究者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报告三条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你前面的5个人与你期待的回答一样:第二条县与标准线一样长,这个答案不是很明显吗?第二组线也很好判断。怎么,你感觉乏味了吧!

  但是,在下一组实验中,尽管答案还是那么明显,但是第一个人给出了错误答案,比如说第一条线与标准线一样长。当第二个人给出同样的答案后,你突然会坐直身子,再次检查那线的长度。第三、第四、第五人也给出了同样的错误答案,你开始怀疑到底是你瞎了还是他们瞎了。当轮到你的时候,你会怎样报告呢?“什么是正确答案,我现在不肯定?”“正确答案到底是小组成员说的那条线还是我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那条线呢?”

  这就是著名的阿希实验,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我们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我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与一个群体之中。

  你和你的同学们也可以试验一下,放学后,五个人同时抬头看天空,并不停地讨论着什么,不一会儿,相信就有好多好奇的同学像你们一样,抬头看天,虽然他们并没有看到什么!

 

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鲇鱼效应 

  据说,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发现了秘密: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鲇鱼。原来鲇鱼放进槽里以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事端。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流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沙丁鱼被运回了渔港。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

  鲇鱼效应在管理心理学中说明了人员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员流动是指一个人所服务的地区、部门、单位发生变化或转移的现象。人员流动对个人和群体都将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对于个人来讲,人员流动有助于激发人的干劲和潜力。一个人老是局限在一个单位,难免闭目塞听,思想僵化,盲目自满,长期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甚至会产生“磨”“疲”“油”。流动则会逼人开创新局面,做出新的成绩。许多人都是带着开拓精神流动到另一个单位去的,到了新单位以后往往会大显身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对于群体来说,人员流动有助于激发群体成员的活力和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单位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少了新鲜感和活力,容易产生惰性。加入一些“鲇鱼”,制造一种紧张空气,自然就生机勃勃了。“鲇鱼效应”给我们的企业管理以及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大有启迪意义。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苛希纳定律 

  西方管理学中有一条著名的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员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 

  250定律

  美国著名推销员拉德在商战中总结出了“250定律”。他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您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这一定律有力地论证了“顾客就是上帝”的真谛。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必须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不小的群体。善待一个人,就像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达维多定律

  达维多定律是以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达维多的名字命名的。他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总是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就要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产品,又第一个淘汰自己的老产品。这一定律的基点是着眼于市场开发和利益分割的成效。因为人们在市场竞争中无时无刻不在抢占先机,只有先入市场才能更容易获取较大的份额和较高的利润。 

  木桶定律

  一个有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量大小的并非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在一个企业的营销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许多相关的环节,只有找出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某一关键环节,把这一个矛盾解决了,其它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有裨益。

 

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游动效应 

  双眼保持静止不动的盯着前面屏幕上的一个固定光点,不一会儿你会发现注视点漂动起来。这种固定光点的似动现象叫做“游动效应”,也叫“自主运动现象”(autokinesthetic)。这种现象是因为背景上没有任何参照物,而使人无法确定其是否稳定。但此种现象的机制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

 

首因效应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实验证明,第—印象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风度,—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首因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证人的记忆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从总体上将,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

  (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

  (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

  (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

  (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

  (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生气实验 

  人一生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如不能宽容待之,一时情绪激动,甚至暴跳如雷,大发脾气,会严重危害自身健康。

  最近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把生气人的血液中含的物质注射在小老鼠身上,以观察其反应。初期这些小鼠表现呆滞,胃口尽失,整天不思饮食,数天后,小老鼠就默默地死去了。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不久前也做过实验,他收集了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气水”,即把有悲痛、悔恨、生气和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做对比实验。结果又一次证实,生气对人体危害极大。他把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放入有关化验水中沉淀后,则无杂无色,清澈透明,悲痛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呈白色,悔恨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则为蛋白色,而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沉淀后为紫色。把“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由此,爱尔马分析:人生气(10分钟)会耗费大量人体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的都复杂,都更具毒性。

  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很多人其实是“气死的”。由此可知,一个人大发脾气或生闷气时会对人体生理上产生一系列变化和反应,致使人体各部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生气发怒时能伤心损肺:气愤必然心跳加急,心律失常,使心脏受到邪气的侵入,诱发心慌心痛;呼吸急促,气逆、胸闷、肺胀、咳嗽及哮喘。伤脾伤胃:生气时会出现气极忧虑,并伤脾脏;胃感饱胀不思饮食,久之影响胃肠消化功能。伤肾损肝:生气发怒可使肾气不畅,肾上腺大量分泌,出现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四肢发冷,尿道受阻或失禁,并使肝胆不和肝部疼痛。伤脑失神:人在发怒时心理状态失常,使情绪高度紧张,神志恍惚。在这样恶劣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不良情绪下,大脑中的“脑岛皮层”受到刺激,长久后就会改变大脑对心脏的控制,影响心肌功能,引起突发的心室纤维颤动,心律失常,甚至心搏停止而死亡。可见生气发怒可致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失调,并带来极大的损伤。

  为了自身的健康,学会克制、幽默、宽容等消气艺术是很有必要的。

 

监狱角色模拟实验 

  为了研究人及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心理学家津巴多(1972)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底下室中,参加者是男性志愿者。他们中的一半随机指派为“看守”,另一半指派为“犯人”,实验者发给他们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的规则。剩下的另一半扮演“犯人”角色,他们穿上品质低劣的囚衣,并被关在牢房内。所有的参加者包括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实验。看守们开始变得十分粗鲁,充满敌意,他们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刑和体罚方法。犯人们跨了下来,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极的反抗。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在那里“现实和错觉之间产生了混淆,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也产生了混淆”。尽管实验原先设计要进行两周,但它不得不提前停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大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够清楚地区分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

  这个颇受争议的模拟实验表明,一个简单假设的角色可以很快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他们从中获得自我认同,无法从他们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

 

异性效应 

  李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她联系颇广,出师必胜,为公司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处奔走,却连连碰壁,而李女土外出联系,不久问题便迎刃而解。公司资金周转严重失灵,急需贷款,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是李女士风尘仆仆,周旋于银行之间,竟获得贷款上百万元。李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工资、奖金一加再加。有人试图总结李女士成功的秘诀,发现她除了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口才、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待人接物灵活之外,她端庄的容貌、典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人们对女性求助者一般总要比对男性求助者客气些。上述李女土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今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

  道,由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异性效应”。这种现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引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比较对异性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男性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

  不过“异性效应”不能滥用。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得当,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反之,若为达到某一目的,用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男性对异性,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异性热情些、客气些也无可非议,但把异性当做刺激,想入非非,让人感到“色迷迷”的,就超过限度了。因此,与异性接触要把握住“度”。

 

晕轮效应与扫帚星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好恶评价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方面,在知觉他人时,人们往往根据少量的信息将人分为好或坏两种,如果认为某人是“好”的,则被一种好的光环所笼罩,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为某人“坏”,就被一种坏的光环笼罩住,认为这个人所有的品质都很坏。后者是消极品质的晕轮效应,也称扫帚星效应。人的社会知觉往往受到个人“内隐人格理论”的影响,他们常常从个人具有的一种品质去推断他的另一种品质。尤其当存在“核心”品质时,人们更具有这种推论倾向,这使得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往往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即认为好者十全十美、坏者一无是处。

  戴昂等人(K.K.Dion,E.Bersckeid,& E.Walster,1972)分别让被试看一些很有吸引力的人、没有吸引力的人和一般人的照片,然后要求被试评定这些人的特点,要评定的这些特点与有无吸引力并没有关系。结果发现有吸引力的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而没有吸引力的人则得到了较低的评价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严重者可以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即只要认为某人不错,便认为他所使用的东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不错。流行的“追星族”便是青少年因喜欢某位歌星的某一特征(唱的歌、长相、头发、行走姿式等)而盲目崇拜、模仿歌星,甚至不惜代价去搜集歌星使用过的物品。有些人利用晕轮效应作用,刻意将自己打扮成某种人的外表,投其所好,从而行骗,屡屡得手。

 

最大笨蛋理论 

  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愿意花高价买下,是因为你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你那儿把它买走。 

  现在的大学里有一群靠赚课时费谋生的人,因有限的几个工资不够糊口,于是只能靠耍嘴皮子四处兼课来补贴家用。作为公立大学的衍生物,现在各类学院很多,这类学院是不养全职教师的,于是就有了兼课市场。那些人不论自已学的什么专业,反正是什么课都敢讲,学兽医的讲国际贸易不算稀奇。讲到过瘾的时候,他会说,中国加入WTO碰到的最大挑战是疯牛病和口蹄疫。 

  此情此景使我想到凯恩斯爵士。1908~1914年间,他也是什么课都讲: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公司金融、证券投资……他因此获得的评价是:“一架按小时出售经济学的机器。”凯恩斯赚课时费的动机是为了日后能免受金钱的困扰而自由专注地从事学术研究,如陶渊明所谓不为五斗米折腰。然而,仅靠赚课时费是讲到吐血也积攒不了几个钱的。凯恩斯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1919年8月,他借了几千英镑干远期外汇投机去了。仅4个月时间,他就纯赚1万多英镑,在当时相当于他讲课10年的收入。投机客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开始那一跳有惊无险,钱就这样莫名其妙进了自己的腰包,然而飘飘然之际倏勿掉进了万丈深渊。3个月之后,凯恩斯把赚到的利润和借来的本金亏了个精光。赌徒往往有这样的心理,要从赌桌上把输掉的赢回来。7个月之后,凯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货交易,狂赌一通大获成功。受此刺激,他把期货品种做了遍。还嫌不过瘾,就去炒股票。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不仅赚得盆满钵满,到1937年他因病金盆洗手的时候已经积攒起一生享用不完的巨额财富。与一般赌徒不同,他给后人留下了极富解释力的赌经——最大笨蛋理论,这可以视为他投机活动的副产品。 

  我猜测凯恩斯参加过报纸选美有奖投票,否则,他不可能用这么一个例子:从100张照片中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脸蛋,选中有奖。当然最终是由最高票数来决定哪张脸蛋最漂亮。你应该怎样投票呢?正确的做法不是选自己真的认为漂亮的那张脸蛋,而是猜多数人会选谁就投她一票,哪怕她很丑。这就是说,投机行为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的猜测之上。期货和证券赌博也是这个道理。比如说,你不知道某个股票的真实价值,但为什么你花20元钱一股去买呢?因为你预期有人会花更高的价钱从你那儿把它买走。马尔基尔把凯恩斯的这一看法归纳为最大笨蛋理论: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愿意花高价买下,是因为你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你那儿把它买走。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无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就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也找不到愿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把它从你那儿买走,那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我以为对中外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投机狂潮最有解释力的就是这最大笨蛋理论。1593年,一位维也纳的植物学教授到荷兰的莱顿任教,他带来了在土耳其栽培的一种荷兰人此前没有见过的植物——郁金香。没想到荷兰人对它如痴如醉,于是教授认定可以大赚一笔,他的售价高到令荷兰人只有去偷。一天深夜,一个窃贼破门而入,偷走了教授带来的全部郁金香球茎,并以比教授的售价低得多的价格很快把球茎卖光。就这样,郁金香被种在了千家万户的荷兰人的花园里。后来,郁金香受到花叶病的侵袭,病毒使花瓣生出一些反衬的彩色条或“火焰”。富有戏剧性的是,病郁金香成了珍品,以致于一个郁金香球茎越古怪价格越高。于是有人开始囤积病郁金香,又有更多的人出高价从囤积者那儿买入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一个快速致富的神话开始流传。贵族,农民,机修工,海员,男仆,女仆,烟窗清扫工,洗衣老妇等先后卷了进来,每一个被卷进来的人都相信,会有更大的笨蛋愿出更高的价格从他(她)那儿买走郁金香。1638年,最大的笨蛋出现了,持继了5年之久的郁金香狂热迎来了最悲惨的一幕,很快郁金香球茎的价格跌到了一只洋葱头的售价。 

  始于1720年的英国股票投机狂潮有这样一个插曲:一个无名士创建了一家莫须有的公司——“经营某一获利丰厚行业的公司”。自始至终无人知道这是什么公司,但认购时近千名投资者争先恐后把大门挤倒。没有多少人相信它真正获利丰厚,而是预期更大笨蛋会出现,价格会上涨,自已要赚钱。饶有意味的是,牛顿参与了这场投机,并且不幸成了最大笨蛋。他因此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计。” 

  不要把投机疯狂看作是几百年以前的人们的愚蠢,这世界的人们其实是疯狂不断:1924年,美国佛罗里达不动产投机狂热;1928年3月到1929年9月,华尔街股票投机狂热;上个世纪60年代的电子狂潮;联合企业狂潮和概念股气泡;还有刚刚落幕的纳斯达克闹剧——怎么解释这类疯狂呢?马尔基尔说,凯恩斯一定会在经济学家死后必去的地方窃笑。

 

名片效应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已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加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也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要使“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你可以接受的观点, “制作”一张有效的“心理名片”。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这样,你就可以达到目标。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跷跷板互惠原则 

  彼特是一位会计师,一个满怀雄心壮志的企业新贵,他告诉自己,凡是一定要精打细算,绝对不能浪费任何资源,绝不放弃任何机会,要让自己随时保持在优势状态,无论大、小事情,绝不让别人越雷池一步!他甚至还运用了一些神不知、鬼不觉的手腕,把许多同业人士压在自己底下,以确保自己的地位。

  果然,彼特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占尽了所有的好处,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商场大亨。可是他并不快乐!总觉得生活中好象少了点什么,于是他越来越忧闷,越来越没笑容,最后,他得了轻微的忧郁症。

  一个朋友介绍他去看一位心理治疗师,治疗师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只在他的医嘱上写了一句话:“每天去帮助一个身旁的人。”然后,便要他拿去,两个礼拜后再来回诊。彼特觉得莫名其妙,但还是把处方单拿回家了。

  两个礼拜以后,彼得又来到治疗师面前,但这次却是堆满笑容地推开了门。“情况怎么样?”治疗师问,彼特开心地回答:“真是太奇妙了!当我肯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去替旁人服务后,反而会得到一种说不出口的欣喜感呢!”

  俗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可不是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远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替,这样,整个过程才会好玩,才会快乐!

  一个永远不吃亏,不愿让步的人,即便真讨到了不少好处,也不会快乐。因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整个人际互动却失去应有的乐趣,对自己或对方都是一种遗憾。

  “跷跷板互惠原则”是你我在同事、朋友、夫妻……之间相外时,所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

 

戴逆转眼睛的科学家 

  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为了颠倒视网膜上的成像与外部世界完全颠倒,即让看到的东西在眼中是反转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特拉顿戴上了一个特殊的“眼睛”。他在还没有戴上这幅“眼睛”之前,先蒙住眼睛。他想知道,视觉系统如何适应这种全新的情况。他戴着眼睛四处漫步,有时甚至穿过他的农庄,一共戴了8天。起初,看到的是完全调转的世界,他报告说:“几乎所有在视觉直接支配下的运动都是吃力而令人尴尬的。”

  在实验的最后一段时间,斯特拉顿已经对新环境有了一定的知识,已经能够对所感知到的全新的防卫作出反应,而不再有意识地去适应。这表明,即使是对完全颠倒的东西,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你知道吗?其实外部世界在我们眼中所成的像是掉转的,不过我们的知识和神经系统的适应性使我们适应了这种掉转,从而把他们看成了没有反转的

 

跳蚤效应: 

  你想跳多高,就会跳多高 

  点评:目标决定人生。 

  “跳蚤效应”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实验:生物学家曾经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在一米高的地方放个盖子,这时跳蚤会跳起来,撞到盖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盖子。过一段时间后,你拿掉盖子,你会发现,虽然跳蚤继续在跳,但已经不能跳到一米高以外了,直至结束生命都是如此。不但跳蚤如此,人也一样,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在美国企业界,有一个深孚众望的奖项——美国国家品质奖。它象征着美国企业界的最高荣誉。为赢得该项奖项,摩托罗拉公司从1981年就开始了竞争。它派了一个考察小组,分赴世界各地表现优异的制造机构进行考察。目的不仅是看他们怎么做,也要看他们如何精益求精。所有摩托罗拉的员工都面临着挑战,力求大幅度降低工作中的错误率。一批以时计酬的工人,负责指出错误并有奖赏。结果是产品错误率降低了90%。但摩托罗拉仍不满意。公司又设定了新的目标:所生产的电话的合格率达到99.997%。 

  1988年,66家公司开始竞夺美国国家品质奖,摩托罗拉以绝对的优势轻易夺魁。一名主管声称:“得美国国家品质奖,有一种金钱买不到的奇效。”这就是目标的效力,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隧道视野效应: 

  若身处隧道,看到的只是非常狭窄的视野 

  点评:视野开阔,方能看得高远。 

  现在的麦当劳,已经发展成了全世界快餐业的巨无霸。可你知道吗,这并不是它的创始人麦当劳兄弟的功劳。将麦当劳一手做大的,是另一个叫瑞·克罗克的人。 

  克罗克是一个一生坎坷的人,年过五十后还事业无成,做着一门小小的生意——推销奶昔机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业务报表上有一家叫麦当劳的汽车餐厅,认定这是一家不一般的店,立刻动身前往观看。他发现,这家餐厅的生意很是红火。他立即找到了餐厅老板麦当劳兄弟,要求合伙与他们做生意。 

  克罗克进入快餐店后,很快就掌握了经营快餐店的一套办法。由于克罗克经营有道,为店里招徕了不少顾客,生意越做越好。6年之后,麦当劳在全美国的连锁店达到200多家,克罗克已经看到了一个快餐帝国的前景。通过与麦氏兄弟的合作,他发现这两个人目光短浅,跟他们长期合作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前途。他决定买下麦当劳,自己单干。 

  1961年的一个晚上,克罗克与麦氏兄弟进行了一次很艰难的谈判。最终克罗克答应以270万美元,买下麦当劳餐馆。麦氏兄弟尽管有种种忧虑与不安,但面对如此诱人的价格,他们终于动心了。双方就此达成协议,并很快进行了产权交割,办理了有关移交手续。 

  1968年麦当劳有1000家店铺,1978年就达5000家。经过40余年的发展,目前麦当劳已有7万多家店铺,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达到了每四小时开一家新店的速度。麦当劳兄弟创立了麦当劳,最后却又失去了麦当劳。 

  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现在怎样,而是将来会怎样。

 

贪婪的猴子 

  在阿尔及尔地区的长拜尔有一种猴子,非常喜欢偷食农民的粮食。当地农民根据这些猴子的特性,发明了一种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

  农民们把一只葫芦型的细颈瓶子固定好,系在大树上,再在瓶子中放入猴子们最爱吃的花生,然后就静候佳音了。

  到了晚上,猴子来到树下,见到瓶中的花生十分高兴,就把爪子伸迸瓶子去抓花生。这瓶子的妙处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等它抓一把花生时,爪子却怎么也拉不出来了。贪婪的猴子绝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花生,就这样,它的爪子也就一直抽不出来,它就死死地守在瓶子旁边。直到第二天早晨,农民把它抓住的时候,它依然不会放开爪子,直到要把那花生放进嘴里才罢休。

  许多人都会认为,那是愚蠢的猴子才会干的事情,聪明的人类怎么会上当呢?是的,聪明的人是不会为一把花生冒险的,但是,如果把花生换成股市里的巨额金钱呢?那么,象猴子一样吃亏上当的人就不在少数了

  人类其实是很聪明的,但是,人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又往往是不理性的。在股市里的投资者也都很聪明,但是,很多时候他们不是败给自己的智商,而是败给自己的理智。有时投资者明明已经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但是仍然幻想着股市跌不深、幻想着救市、幻想着反转、幻想手中的股票一夜间成为黑马,无数次的逃生机会就在这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悄悄失去。这些投资者不是不聪明,而是不理智,在风险来临时,他们不愿理智地松开自己的手。

  曾经有一位美国伐木工人独自在深山里砍伐树木时,一不小心,被一棵锯断的参天大树砸倒,并被牢牢地压在树下,动弹不得。这位伐木工人为了求生,忍住剧痛,用身边的电锯砍断被压在巨树下的右腿,然后爬出去求救。虽然,他失去了一条腿,但却保住了一条命。这位伐木工人在面临灾难时凭借的就是理智的决断能力。因此,投资者仅有聪明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用理智驾御自己的聪明,在面临危机时要果断地松开抓着“花生”的手

 

“毛毛虫实验” 

  法国心理学专家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食物。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法国心理学家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的盲从,在于毛毛虫总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毛毛虫实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是: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不能禁锢于以往的僵化模式,而要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从而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以及学生的需求。惟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毛毛虫那种毫无意义的绕圈所导致的悲剧还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我们不能只关注做了多少工作,而且还要关注做出了多少成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效益问题”。当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顿时,切莫像毛毛虫那样做毫无意义的努力,而应该转变思路和善于另辟蹊径,以便更有技巧、更有效率地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猕猴实验” 

  有关心理学专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教5只猕猴做动作,其中3只猕猴很快学会了,另两只猕猴却没有学会。是不是这两只猕猴比较笨呢?为了检验这个判断,这些心理学专家换了一种方法来教这两只猕猴做动作,换方法的结果推翻了上述判断,也就是说这两只猕猴也很快学会了做动作。此后,这些心理学专家反复多次对许多猕猴做这个实检,得出的结论是:狲猴的聪明程度没有太大的差别,要教会猕猴做动作,关键是要找到适合猕猴特点的方法。只要有合适的方法,多数猕猴都能够很快学会做动作。

  “猕猴实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是:每个学生的聪明程度也是相差不大的,之所以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一些,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一些,一方面是“智能多元化”的缘故,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些,但交际能力可能就差些;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些,但交际能力可能就强些。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使用的方法适合一些学生而不适合另一些学生,结果导致对某些知识或技能一些学生能很快学会,而另一些学生则没能很快学会。因此,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有这种意识:学生之间基本上是没有聪明和愚笨之分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只要教师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就完全能够使每个学生获得理想的成绩,并促使他们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猩猩实验” 

  有关心理学和动物学专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实验:在两间墙壁镶嵌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分别放进两只猩猩。一只猩猩性情温顺,它刚进到房间里,就高兴地看到镜子里面有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都报以友善的态度,于是它就很快地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片,时而奔跑嬉戏,时而耳鬓厮磨,彼此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直到三天后,当它被实验人员牵出房间时还恋恋不舍。另一只猩猩则性格暴烈,它从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就被镜子里面的“同类”那凶恶的态度激怒了,于是它就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迫逐和厮斗。三天后,它是被实验人员拖出房间的,因为这只性格暴烈的猩猩早已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死去。

  “猩猩实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是: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不要因为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而面带责备之表情。恰恰相反的是,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和关心学生,尤其是要对学生时时报以友善姿态,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友善姿态,学生会以成倍的友善姿态回应教师。正是师生双方友善姿态的良性互动,传递着彼此理解、鼓励和欣赏的信息,进而融洽了师生关系和促使了教育教学目标更快更好地实现。

 

“泡菜效应” 

  “泡菜效应”的含义是: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根据这个原理可知,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的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正如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应”揭示了坏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泡菜效应”对学校管理的启示是:学校要重视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重视通过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校园的硬环境主要是指校容校貌,它由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楼一台等建筑物构成;校园的软环境主要是指正确的舆论风气、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的管理方法、严明的校纪校规、独特的校风校训等。校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为此,学校要努力让校园的硬环境整洁、优美、有序,让校园的软环境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从而给学生诗情画意、温馨怡人的感受,发挥对学生启迪智慧、激发灵感、培育志向的作用。

 

“蚂蚁效应” 

  蚂蚁是自然界最为团结的动物之一,它们的每个个体都是为了集体的生存和幸福而劳动。一只蚂蚁的力量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但100万只甚至更多只的蚂蚁组成的军团则可以横扫整片树林或一幢幢高楼,可以将一只狮子或老虎在短短的时问内啃成一堆骨头。这就是“蚂蚁效应”所产生的威力。

  “蚂蚁效应”对学校管理的启示是:“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学校领导者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注重感情投资,要善于挖掘每个教师身上的各种潜能,将他们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的合力局面,这时的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何愁不能更上一层楼?

 

“狮.羊效应” 

  “狮.羊效应”源于拿破仑的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一只狮子带领的九十九只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九十九只狮子。这句名言说明了主帅的重要性。

  “狮.羊效应”对学校管理的启示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校长,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我们要管理好学校,首先要有好的校长。我们务必建立严格的选拔校长和管理学校等制度,能够真正选拔和重用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思想解放、勇于开拓、魄力大的创造型人才来担任校长。毫无疑问,好的校长将带领全校教师不断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

  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层递效应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是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一点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这样依层次地逐步提高要求,可以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效应呢?因为当人们提出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要求时,往往很难拒绝,否则,似乎“太不近人情”了,而且这种微不足道的要求人们的心理完全能承受。一旦接受了这个要求,仿佛跨进了一道心理上的门槛,无抽身后退的可能,再一个更高的要求就和前一个要求有了继承关采,似乎就应顺理成章地接受。再说,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会使人的心理失去戒备,从而容易服从。

  层递效应是一种颇为有效的心理引导技巧。在教育中,如运用得当,有助于达到预期的引导目的。

 

情感效应 

  是指主体的感情对认知客体的影响。情感效应的特点是感情强化、理智弱化,主体将对象的某些特性放大化,把对象偶像化和审美化,从而形成客体的整体的完美形象。

 

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人,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哲理心理故事 

  1.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汽车轮胎爆炸了!

  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半天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个人家借千斤顶。在路上,年轻人不停的在想:

  “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

  “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

  “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那该怎么办?”

  ……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是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刚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他妈的,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

  弄得主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神经病人,“砰”的一声就把门给关上了。

  在这么一段路上,年轻人走进了一种常见的“自我失败”的思维模式中去,经过不停地否定,他实际上已经对借到千斤顶失去了信心,认为肯定借不到了,及至到了人家门口,他就情不自禁地破口大骂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会对自己做出一系列不利的推想,结果就真的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

  书外人语:

  在做一件事前,你是否常在心中对自己说:可能不行吧,万一怎么样怎么样,结果可能还没去做,你就没有信心了,事情十有八九就会朝着你设想的不利方向发展。

  2.

  一位朋友有着这样一天的经历:

  那天,我站在一个珠宝店的柜台前,把一个装着几本书的包放在旁边。在我挑选珠宝时,一个衣着讲究,仪表堂堂的男士也过去看珠宝,我礼貌地把我的包移开。但这个人却愤怒地瞪着我,告诉我他是个正人君子,绝对无意偷我的包裹。他觉得他受到了侮辱,重重地把门关上,走出了珠宝店。

  “哼,神经病。”莫名其妙地被人这么嚷了一通,我也很生气,也没心思看珠宝了,出门开车回家。

  马路上的车象一条巨大而蠢笨的毛毛虫,缓慢地蠕动。看着前后左右的车我就生气:哪来这么多车;哪来这么多臭司机,简直就不会开车;那家伙开这么快,不要命了;这家伙开这么慢,怎么学的车,真该扣他教练奖金……

  后来我与一辆大型卡车同时到达一个交叉路口,我想:“这家伙仗着他的车大,一定会冲过去。”当我下意识地准备减速让行时,卡车却先慢了下来,司机将头伸出窗外,向我招招手,示意我先过去,脸上挂着一个开朗、愉快的微笑。在我将车子开过路口时,满腔的不愉快突然全部无影无踪。

  珠宝店中的男士不知道从哪里接受了愤怒,又把这种坏情绪传染给我,带上这种情绪,我眼中的世界都充满了敌意。每件事,每个人都在和我作对。直到看到卡车司机灿烂的笑容,他用好心情消除了我的敌意,有了快乐的心情,才听到了鸟儿的歌唱。

  书外人语:

  别人冲你生气,是因为他有气,而不完全是你的错。如果都能传染微笑而消除敌意,世界该有多美好。

  3.

  这个故事是一个牧师满含感情的一段布道辞的大致内容,故事很简单,却很值得人思考。

  礼拜六上午,一位牧师正在苦思明天的布道辞,妻子出去购物,淘气的儿子在旁边搅得他心烦意乱。他实在不知该如何让儿子安静下来,忽然看见身旁的一本杂志,灵机一动,扯下了封面,这是一张背面是人像的世界地图。他把它撕成了很多块,然后交给淘气的儿子,让他到一边把已成碎片的世界重新拼接好,允诺如果拼好了就给他一美元。

  父亲以为这件事足够儿子忙乎一阵子了,可是才不过十分钟,就响起了敲门声。儿子站在书房门口,手里拿着的正是他从碎片中拼起来的世界地图!

  父亲惊异于孩子的速度,问他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儿子很是得意:“我先按人像来拼碎片;然后翻过来就是地图了。只要‘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

  父亲心中一动,把一美元给了孩子,说:“儿子,感谢你的提醒,你使我想好了明天的布道辞:只要人好

  了,世界也就好了。”

  星星点灯:

  不要抱怨世界怎样,关键在于人本身。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美丽、很可爱,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人应该是每时每刻都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它主要是获得了对方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这种印象虽然是初步的相互了解,但在对人认知中却起着明显作用。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往往失之偏颇,如果在公务员考试、考察干部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所蒙蔽。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容易得出良好的印象,而其缺点很容易被忽视。

  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考察、考核、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猎狗效应”——谨供人力资源工作者参考! 

  一、动力

  一条猎狗将兔子赶出了窝,一直追赶它,追了很久仍没有捉到。 

  牧羊看到此种情景,讥笑猎狗说“瞧你们小的跑得反而比大的快得多。” 

  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他是为了性命跑,而我仅仅是为了一顿饭而已。 ” 

  二、目标 

  这话被猎人听到了,心想:猎狗说的对啊,那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得想个好法子。于是,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饭吃.这一招果然有用,猎狗们纷纷去努力追兔子,因为谁都不愿意看着别人有骨头吃,自已没的吃。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大兔子非常难捉到,小兔子好捉。但捉到大兔子得到的奖赏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骨头差不多,猎狗们善于观察发现了这个窍门,专门去捉小兔子。慢慢的,大家都发现了这个窍门。猎人对猎狗说:最近你们捉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猎狗们说:反正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劲去捉那些大的呢? 

  三、奖惩 

  猎人经过思考后,决定不将分得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捉到兔子挂钩,而是采用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捉到兔子的总重量。按照重量来评价猎狗的业绩,决定一段时间内的待遇。于是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猎人很开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发现,猎狗们捉兔子的数量又少了,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捉兔子的数量下降的就越厉害。于是猎人又去问猎狗.猎狗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主人, 但是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 

  四、鸡肋 

  猎人做了论功行赏的决定.分析与汇总了所有猎狗捉到兔子的数量与重量,规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猎狗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努力去达到猎人规定的数量。一段时间过后,终于有一些猎狗达到了猎人规定的数量。这时,其中有一只猎狗说:“我们这么努力,只得到几根骨头,而我们捉的猎物远远超过了这几根骨头.我们为什么不趁早给自己捉兔子呢?”它的活引起了众猎狗的深思……于是 ,一些猎狗陆陆续续离开了猎人,开始自己捉兔子去了……

  五、反思

  猎人看到自己身边的猎狗一天天减少,刚开始并未放在心上,照样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满以为那些出去自谋生路的猎狗过不了多久,就会一只只饿得皮包骨头回到自己身边摇尾乞食。直到最后两只最忠实的猎狗中也有一只叨着粮食溜走,自己每日的生活都失去保障的时候,他才真正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待猎狗的所作所为,渐渐领悟到:事实上不是猎狗离不开自己,而是自己离不开猎狗,如果只是简单地满足猎狗们一日三餐的温饱要求,不和它们建成“利益共同体”,解决它们的归属感问题,那最后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抓兔子了。于是,他在新买回猎狗以后,就开始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一方面努力营造一种适合猎狗生活和娱乐的“文化氛围”,让狗们吃好、玩好;另一方面为每一只猎狗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让它们感到自己的一生并不只是抓兔、吃兔一样了无生趣,而应该有一种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 ,享受象“人”一样的尊严。结果,那些新买回来的猎狗,每天一早不用他驱赶,使自动出去狩猎,并且常常是满载而归…

  六、双赢

  那些原来从猎人身边跑掉的猎狗听到和看到猎人带领的“团队”越来越大,狩猎的兔子越来越多,特别是每一只猎狗从它们身边走过都显示出象“人”一样的“尊严”,不管是单枪匹马的“个体户”,还是成群结队的“合伙人”,无不流露出羡慕的眼神,觉得自己单干猎了吃、吃了睡、睡了猎好是好,就是感受不到一种“团队”的氛围,也感觉不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且猎人毕竟有猎狗不可比拟的许多优势,因此,就想回归到猎人的旗下。当猎人看到他们的眼神后,也在想怎样才能把这些游兵散勇重新召回到自己的门下,正在这时,最先率众离开猎人现为一方“霸主”的一只红狗,带着一群猎狗来到了猎人门前,猎人立即迎上前去欢迎他们归队,这时红狗掏出一份成立股份公司的协议说:我们现在回归不再是“打工”者,而应该是拥有股份的“股东”,如果你同意,我们就先签协议。说完看了看站在自己身后排着长队的猎狗…

  猎人同意了。他知道:从此以后他们将在草原上所向无敌…

 

海潮效应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依据这一效应,作为国家,要加大对人才的宣传力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成人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禁果效应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你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而一旦这些信息突破你的掌握,进入了传播领域,会因为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被许多人争相获取,并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从而与你隐瞒该信息的愿望背道而驰。这一现象被称作传播中的“禁果效应”。 

  说到“禁果”,很容易想到的是《圣经》里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人类的始祖由于好奇,在蛇的蛊惑下偷吃了智慧之果,因为违背了与上帝的誓约,被逐出伊甸园。后来人们通常用偷吃“禁果”来比喻少男少女初尝人事。从圣经故事中引申出来的“禁果”(forbidden fruit),其含义就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的东西。传播中的“禁果效应”是指,当外界压力迫使人们无法自由获取信息时,人们往往会对被迫疏离和失去的那部分信息有更强的了解欲望,施压者与受传者之间的隔阂因此加大。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受传者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的阙如在受传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召唤。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特别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人们恐惧的往往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不确定的、难以知晓的事情,在无法知晓和渴望知晓的搏杀过程中,公众会因为恐惧心理而像饕餮一样渴望获得信息。 

  “禁果效应”在古往今来的传播实践中屡见不鲜,表现形式也是形形色色。我国历代统治者,经常把他们认为是“诲淫诲盗”的书列入“禁书”之列,如《金瓶梅》就以“禁书”而闻名。西方文化史上,萨德、王尔德、劳伦斯等人的著作也都“享受”过被禁的“待遇”。被禁并没有使这些书销声匿迹,相反让更多的人因此知道了它们。现代社会的传播手段和渠道多样化了,但“禁果效应”还依然存在。例如,我国的很多专家日益认识到,关于性的知识不应该对青少年讳莫若深,这样反而使他们对性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而不能正确地理解。在新闻传播中,很多新闻管理者和媒体还习惯于对公开发生的事情“捂盖子”、“报喜不报忧”,而他们忽视了这样的结果:当迫使公众无法自由选择信息时,人们对无法得到的信息将增进获取的动力。 

  马克思很早就对“禁果效应”做过论证,他指出:“一切秘密都具有诱惑力。对社会舆论自身来说是一种秘密的地方,形式上冲破秘密境界而出现在报刊上的每一篇作品对于社会舆论的诱惑力就不言而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74页)恩格斯谈到他的著作《反杜林论》时,具体地描述了这种情形,他写道:“在反社会party人法颁布之后,本书和几乎所有当时正在流行的我的其他著作一样,立即在德意志帝国遭到查禁。谁要是不死抱着神圣同盟各国的传统的官僚偏见不放,谁就一定清楚地了解这种措施的效果:被禁的书两倍、三倍的畅销”。他的另一部著作《论住宅问题》也借助这种效应而收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它的禁令像往常一样使销路大增。”(同上,20卷10页、21卷373页)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行动策略是:“使人们把这本书当作叛逆,而这常常是最好的手段。”(同上,31卷383页) 

  从革命导师的经历和论述中可以看到,在传播者和受传者这一单向的关系上,若传播者人为地屏蔽一些本应自由流通的信息,会在受传者那里产生一种对传播者十分不利的心理效应,即逆向心理。当今社会几乎无所不能的通讯手段也为这种心理愿望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作为传播者,应该注意到“禁果效应”的存在,并依据它纠正自己的政策或行为,以免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

 

南风效应 

  有一则寓言,讲北风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劲,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温暧,使行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采取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管理方式。二是管理措施要人性化,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人、关心人,在行为上激励人、焕发人,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留白效应 

  心理实验表明,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留白,如在表达方面留白,针对某些问题,班主任不妨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在实践方面留白,给学生一个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班主任应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判断和面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在批评方面留白,批评之后,留有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责备的时间。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一种被”穷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会锐减。

 

“齐加尼克”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批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结果一组顺利完成了任务,而另一组却未完成。试验表明,虽然受训者在接受任务时均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其紧张情绪逐渐消失,而未完成任务者,紧张情绪却持续存在,且呈加剧倾向。后一种现象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这种效应启示我们:学习负担重,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差。作为班主任,必须重视这一效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是不要对学生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二是班主任要设法帮助学生按时完成任务,以适当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学得愉快。

 

建立者效应和瓶颈效应 

  这两种效应也会对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影响。

  有时候从一个大种群中会分出几个或几十个个体,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并且与原来的种群相隔离。在这种情况下,由这些分出去的个体而建立的新种群,其基因频率与原来大种群的就不一定相同。如果这个种群中多数个体的基因型为AA,那么,新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就会大大增加。这就是说,新种群的基因频率取决于开始的几个或几十个个体的基因型,而不管它们在选择上是否有利。这就是建立者效应(也叫奠基者效应),它是遗传漂变的另一种形式。例如,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敦克尔人,他们是18世纪初从德国西部迁移过去的,习惯于族内通婚。调查发现,这些人的一些性状的基因频率就与德国西部人的有所不同。德国西部人中A型血的约占45%,B型血和AB型血的都占15%;而敦克尔人中A型血的则高达60%,而B型和AB型血的人却只有5%。

  许多生物,特别是动物,在不同的季节数量差异很大:春季繁殖,夏季数量达到最多,进入冬季以后,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使大批个体死亡第二年春季,又由少量的残存个体繁衍增多。因此,后代基因频率会随着残存个体基因频率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冬季数量减少的瓶颈样的模式,叫做瓶颈效应。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例如,在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性个体容易被杀死,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则容易生存下来,这就是说经过杀虫剂的选择作用,抗药基因的频率得到增加。但在越冬期,容易生存下来的却是敏感性个体,结果又使下一代中抗药基因的频率下降。在生产中,当害虫产生抗药性,但还没有形成纯系以前,停止使用杀虫剂几年,就可以通过瓶颈效应的反选择作用,使抗药基因减少,甚至消失。

 

跨栏定律 

  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更强。 

  

  最早的发现是从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当他再去分析另外一只肾时,他发现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他为此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从医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器官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 他在给美术学生治病时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这些搞艺术的学生的视力大不如人,有的甚至还是色盲。阿费烈德便觉得这就是病理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重复,他把自己的思维触角延伸到广泛的层面。

  在对艺术院校教授的调研过程中,结果与他的预测完全相同。一些颇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艺术道路,原来大都是受了生理缺陷的影响,缺陷不是阻止了他们,相反促进了他们走上了艺术道路。

  阿费烈德将这种现象称为“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

  其实,按照阿费烈德的“跨栏定律”,可以解释生活中许多现象,譬如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的平衡感更强,双脚更灵巧。所有这一切,仿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如果你不缺少这些,你就无法得到它们。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一个人的缺陷有时候就是上苍给他的成功信息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迁移效应 

  在心理学中,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它有三种效应方式:

  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正效应;先行学习A 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负效应;先行学习A与后继学习B无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

  对这一心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形式训练说:这种理论认为,学习的迁移是人的心灵官能受到训练而自动发展的结果。也就是通过某种学习使某种心灵官能得到训练,从而转移到其它学习上去,使其它学习更加容易。

  2、共同要素说:是I·L·桑代克和R·S·伍德沃斯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其观点是,只有当两种学习具有共同要素(相同或相似之处)时,才会产生迁移效应。

  3、概括化说:是C·H·贾德于是908年根据自己的实验,批评了共同要素说,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能否发生迁移效应,关键在于学习主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概括力高,迁移效应就大,反之,就小。

  4、学习定势说:是苏联定势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它强调在学习中定势对迁移的影响作用。定势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也是一种活动经验。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注意有关迁移条件产生的条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迁移现象,如,日本司机在美国开车,常发生困难,甚至出现车祸。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当然,如果运用好迁移效应就可能产生下面的效果。如,在棒球队员中选拨出高尔夫球的集训队员;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有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这一理论给学习的启示是:

  一是要注意发现概念、原理的相同、相通之处。

  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是要广泛地积累各方面的学习经验。

  四是要注意防止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定势

 

3对1规律 

  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最好的办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 

  那么为了引发对方的求同行为,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实验结果表明,能够引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 

  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求同行为时,几乎没有人会作出错误选择。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求同率就迅速上升。效果最好的是5个人中有4人意见一致。人数增至8名或15名,求同率也几乎保持不变。 

  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受环境的制约较大,在一对一的谈判中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当对方是一个人时,你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作出求同行为。 

  在纸牌游戏中,经常能看到这种现象。纸牌游戏一般由4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人提出异议,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人,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剩下的那个人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被多数的力量说服。 

  克莱乌杰比茨的手下败将拿破仑也曾说过:“胜利在于兵力充足”。由此看来,“以多胜少”的道理应该是在克莱乌杰比茨之前就有的一个规律

 

反馈效应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

  C·C·罗西与L·K·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心理学家布朗的实验表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教师的反馈。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酸葡萄心理 

  葡萄架上,绿叶成荫,挂着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紫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上面还有一层薄薄的粉霜呢!望着这熟透了的葡萄,谁不想摘一串尝尝呢?从早上到现在,狐狸一点儿东西还没吃呢,肚皮早饿得瘪瘪的了。它走到葡萄架下,看到这诱人的熟葡萄,口水都出来啦!可葡萄太高了,够不着。怎么办?对!跳起来不就行了吗?狐狸向后退了几步,憋足了劲儿,猛然跳起来。可惜,只差半尺就够着了。再来一次!唉,越来越不行,差得更多,起码有一尺!还跳第三次?狐狸实在饿得没劲儿,跳不动了!一阵风吹来,葡萄的绿叶“沙沙”作响,飘下来一片枯叶。狐狸想:要是掉下一串葡萄来就好了!它仰着脖子,等了一阵,毫无希望,那几串葡萄挂在架上,看起来牢固得很呢!“唉──”狐狸叹了口气。忽然,它笑了起来,安慰自己说:“那葡萄是生的,又酸又涩,吃到嘴里难受死了,不呕吐才怪呢!哼,这种酸葡萄,送给我,我也不吃!”于是,狐狸饿着肚皮,高高兴兴地走了。

  这则寓言故事反映了一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当工作、学习和交际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时,往往在内部心理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解脱紧张状态,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这样一种适应性的倾向,这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功能,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防卫机制”,即拿自己能够接受的、不是理由的“理由”来自圆其说、自我安慰,也即人们所谓的“阿Q精神”。

 

贝 勃 规 律 

  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贝勃规律”

  有一个关于“诱敌深入法”的有趣实验。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会十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万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这种“贝勃规律”。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法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法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法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受到差异。即比前一种情况要多给一倍以上的刺激才会有所反应。所以要想辨别出刺激间的差异,刺激总量越大,其差额也必须越大。

  “贝勃规律”经常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

  从一开始就提出令人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等谈判基本结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细节并使对方接受的“诱敌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贝勃规律”为基础的。对方被一开始的优厚条件所诱惑,对后来才知道的不好的部分也就会较轻易地接受了。

 

智猪博弈 

  在经济学中,”智猪博弈”(Pigs’payoffs)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 

  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 

  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 

  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 

  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 

  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 

  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Communist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 

  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 

  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go-vern-ment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 

  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就象”智猪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猪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订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猪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

精典培训故事 ——管理寓言 

  1、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 

  

  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 

  

  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 

  

  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 

  

  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 

  2、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3、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 

  

  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A问:??? 

  

  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 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 

  

  A觉得B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 

  

  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 

  

  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其实这也正是B的初衷。一个人的工作,永远只是为自己的简历。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让老板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替他创造更多利润。 

  10\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事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11\ 有个富家子弟特别爱吃饺子,每天都要吃。但他又特别刁,只吃馅,两头的皮尖尖就丢到后面的小河里去。 

  

  好景不长,在他十六岁那年,一把大火烧了他的全家,父母急怒中相继病逝。这下他身无分文,又不好意思要饭。邻居家大嫂非常好,每餐给他吃一碗面糊糊。他则发奋读书,三年后考取官位回来,一定要感谢邻居大嫂。 

  

  大嫂对他讲:不要感谢我。我没有给你什么,都是我收集的当年你丢的饺子皮尖,晒干后装了好凡麻袋,本来是想备不时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又还给你了。 

  

  大官思考良久,良久。。。。 

  

  有一个有名的三八理论: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工作,这个人人一样。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在于业余时间怎么渡过。时间是最有情,也最无情的东西,每人拥有的都一样,非常公平。但拥有资源的人不一定成功,善用资源的人才会成功。白天图生存,晚上求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12\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 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 

  

  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特别是入关在即,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以为非常稳定和有保障的企业,也会面临许多的变数。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没有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

 

自己人效应。

  

  有一种效应叫自己人效应,就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不惜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因此,班主任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朋友

 

配套效应 

  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耿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亦称作为“配套效应”,也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从学生的成长过程看,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的习惯,都可以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一件“睡袍”。在这里笔者想提醒班主任,应为学生准备几件有价值的“睡袍”

 

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累的交互作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管理定律大杂烩 

  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苛希纳定律 

  西方管理学中有一条著名的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员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 

  250定律 

  美国著名推销员拉德在商战中总结出了“250定律”。他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您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这一定律有力地论证了“顾客就是上帝”的真谛。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必须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不小的群体。善待一个人,就像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达维多定律 

  达维多定律是以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达维多的名字命名的。他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总是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就要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产品,又第一个淘汰自己的老产品。这一定律的基点是着眼于市场开发和利益分割的成效。因为人们在市场竞争中无时无刻不在抢占先机,只有先入市场才能更容易获取较大的份额和较高的利润。 

  木桶定律 

  一个有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量大小的并非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在一个企业的营销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许多相关的环节,只有找出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某一关键环节,把这一个矛盾解决了,其它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80/20定律

  80%的利润来自20%的客户 

  80%的销售来自20%的销售人员 

  80%的时间用在了20%的日常事情上. 

  80%的事情在20%的高效率的时间内被完成 

  80%的效率提升可以来自20%的环节改进

  管理定律二十三条 

  A、领导 : 

  一、 素养 : 

  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卢维斯定理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H?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托利得定理: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H?M?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二、统御 : 

  刺猬理论 :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鲦鱼效应 :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雷鲍夫法则 :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6、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1、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2、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洛伯定理 :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R?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 

  三、沟通 : 

  斯坦纳定理 :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S?T?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费斯诺定理: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提出者: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L?费斯诺 点评: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牢骚效应 :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 提出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 点评: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2、牢骚虽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对待牢骚却总是正确的。 

  避雷针效应 :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 点评: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四、协调 : 

  氨基酸组合效应 :组成人体蛋白的八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七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 点评:当缺一不可时,”一”就是一切。 

  米格-25效应 :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 点评: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 

  磨合效应 :新组装的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磨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 点评:要想达到完整的契合,须双方都做出必要的割舍。 

  五、指导 : 

  波特定理 :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提出者:英国行为学家L?W?波特 点评:总盯着下属的失误,是一个领导者的最大失误。 蓝斯登定律 :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较在”父亲”之下工作有趣得多。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可敬不可亲,终难敬;有权没有威,常失权。 

  吉尔伯特法则 :工作危机最确凿的信号,是没有人跟你说该怎样作。 提出者:英国人力培训专家B?吉尔伯特 点评:真正危险的事,是没人跟你谈危险。 

  权威暗示效应 :一化学家称,他将测验一瓶臭气的传播速度,他打开瓶盖15秒后,前排学生即举手,称自己闻到臭气,而后排的人则陆续举手,纷纷称自己也已闻到,其实瓶中什么也没有。 点评:迷信则轻信,盲目必盲从。 

  六、组织 : 

  奥尼尔定理 :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的。 提出者:美国前众议院院长奥尼尔 点评:只有能切身体会到的,群众才认为那是真实的。 

  定位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试验:在召集会议时先让人们自由选择位子,之后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室内入座,如此五至六次,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 点评:凡是自己认定的,人们大都不想轻易改变它。 

  艾奇布恩定理 :如果你遇见员工而不认得,或忘了他的名字,那你的公司就太大了点。 提出者:英国史蒂芬?约瑟剧院导演亚伦?艾奇布恩 点评:摊子一旦铺得过大,你就很难把它照顾周全。 

  七、培养 

  吉格勒定理 :除了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锻炼。 提出者:美国培训专家吉格?吉格勒 点评:水无积无辽阔,人不养不成才。 

  犬獒效应 :当年幼的藏犬长出牙齿并能撕咬时,主人就把它们放到一个没有食物和水的封闭环境里让这些幼犬自相撕咬,最后剩下一只活着的犬,这只犬称为獒。据说十只犬才能产生一只獒。 点评:困境是造就强者的学校。 

  八、选拔 : 

  近因效应 :最近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有强烈的影响。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点评:结果往往会被视为过程的总结。 

  洒井法则 :在招工时用尽浑身解数,使出各种方法,不如使自身成为一个好公司,这样人才自然而然会汇集而来。提出者:日本企业管理顾问酒井正敬。点评:不能吸引人才,已有的人才也留不住。 

  美即好效应 :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点评: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 

  九、任用 : 

  奥格尔维法则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雇用比我们自己都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 提出者:美国奥格尔维?马瑟公司总裁奥格尔维。点评: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差,那么他们就只能作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皮尔?卡丹定理 :用人上一加一不等于二,搞不好等于零。 提出者:法国著名企业家皮尔?卡丹。点评:组合失当,常失整体优势,安排得宜,才成最佳配置。 

  十、激励 : 

  马蝇效应 :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 点评:有正确的刺激,才会有正确的反应。 

  倒U形假说 :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时,能把工作作得最好。当一个人一点儿兴奋都没有时,也就没有作好工作的动力了;相应地,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他完不成本该完成的工作。世界网坛名将贝克尔之所以被称为”常胜将军”,其秘诀之一即是在比赛中自始至终防止过度兴奋,而保持半兴奋状态。所以有人亦将”倒U形假说”称为”贝克尔境界”。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和多德林。点评:1、激情过热,激情就会把理智烧光。 2、热情中的冷静让人清醒,冷静中的热情使人执着。 

  C、决策 

  十一、调研 : 

  特伯论断 :在数字中找不到安全。 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W?S?特伯。评:数字是死的,情况是活的。 

  摩斯科定理 :你得到的第一个回答,不一定是最好的回答。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R?摩斯科。点评:刨根得根,问底知底。 

  十二、预测 : 

  罗杰斯论断 :成功的公司不会等待外界的影响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是始终向前看。提出者:美国IBM公司前总裁P?罗杰斯。点评:只想随波逐流,难有理想彼岸。 

  萨盖定律 :戴一块手表的人知道准确的时间,戴两块手表的人便不敢确定几点了。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P?萨盖。点评:若选错误参照,必无正确比较。 

  隧道视野效应 :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 点评:1、不拓心路,难开视野。2、视野不宽,脚下的路也会愈走愈窄。 

  十三、目标 : 

  巴菲特定律 :在其他人都投了资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 提出者:美国”股神”巴菲特。点评:1、善于走自己的路,才可望走别人没走过的路。2、特色不特,优势无优。 

  古特雷定理 :每一处出口都是另一处的入口。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W?古特雷。点评:上一个目标是下一个目标的基础,下一个目标是上一个目标的延续。 

  十四、计划 : 

  列文定理 :那些犹豫着迟迟不能作出计划的人,通常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 提出者:法国管理学家P?列文。点评:如果没有能力去筹划,就只有时间去后悔了。 

  弗洛斯特法则 :在筑墙之前应该知道把什么圈出去,把什么圈进来。 提出者:美国思想家W?P?弗洛斯特。点评:开始就明确了界限,最终就不会作出超越界限的事来。 

  十五、参谋 : 

  波克定理 :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 提出者:美国庄臣公司总经理詹姆士?波克。点评:无磨擦便无磨合,有争论才有高论。 

  韦奇定理 :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 提出者: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点评:1、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2、不怕开始众说纷纭,只怕最后莫衷一是。 

  十六、决策 

  :福克兰定律 :没有必要作出决定时,就有必要不作决定。 提出者:法国管理学家D?L?福克兰。点评:当不知如何行动时,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动。 

  王安论断 :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作错事的机会,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遇。 提出者:美籍华裔企业家王安博士。点评:寡断能使好事由好变坏,果断可将危机转危为安。 

  十七、执行 : 

  格瑞斯特定理 :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H?格瑞斯特。点评:好事干实更好,实事办好愈实。 

  吉德林法则 :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 提出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点评:杂乱无章的思维,不可能产生有条有理的行动。 

  十八、信息 : 

  沃尔森法则 :把信息和情报放在第一位,金钱就会滚滚而来。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S?M?沃尔森。点评: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 

  塔马拉效应 :塔马拉是捷克雷达专家弗?佩赫发明的一种雷达,它与其他雷达的最大不同是不发射信号而只接收信号,故不会被敌方反雷达装置发现。 点评:善藏者人不可知,能知者人无以藏。 

  十九、监督 : 

  小池定理 :越是沉醉,就越是抓住眼前的东西不放。 提出者:日本管理学家小池敬。点评:自我陶醉不易清醒,自以为是不喜批评。 

  赫勒法则 :当人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成绩有人检查的时候会加倍努力。 提出者:英国管理学家H?赫勒。点评: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监督才会成为动力。 

  二十、控制 :横山法则 :最有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控制。 提出者: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点评:有自觉性才有积极性,无自决权便无主动权 

  。蝴蝶效应:”紊乱学”研究者称,南半球某地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一下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几星期后可变成席卷北半球某地的一场龙卷风。他们将这种由一个极小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在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下,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后果的现象称为”蝴蝶效应”。 点评:善终者慎始,谨小者慎微。 

  阿什法则 :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M?K?阿什。点评:你愈是躲着问题,问题愈会揪住你不放。 

  二十一、法纪 : 

  洛克忠告 :规定应该少定,一旦定下之后,便得严格遵守。 提出者:英国教育家洛克 。点评:简则易循,严则必行。 

  热炉法则 :当人用手去碰烧热的火炉时,就会受到”烫”的惩罚,其有以下三个特点:即时性、预警性、平等性。 点评:罪与罚能相符,法与治可相期。 

  二十二、改革 : 

  柯美雅定律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所以任何东西都有改革的余地。 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R?柯美雅。 点评:不拘于常规,才能激发出创造力。 

  达维多夫定律 :没有创新精神的人永远也只能是一个执行者。 提出者:前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 点评:只有敢为人先的人,才最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先驱者。 

  自吃幼崽效应 :美国硅谷企业竞争十分激烈,以至于各公司都积极寻找自己的致命弱点,所有公司共同的生存之道是:拿出更好看产品来击败自己的原有产品。有人将这种行为戏称为”自吃幼崽”。 点评:1、自己不逼自己,别人迟早会逼你。2、敢于对过去告一个段落,才有信心掀开新的一章。 

  二十三、创新: 

  舍恩定理 :新思想只有落到真正相信它,对它着迷的人手里才能开花结果。 提出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舍恩。 点评:只有信之不疑,才能持之以恒。 

  吉宁定理 :真正的错误是害怕犯错误。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H?吉宁。 点评:不怕错误的人,错误往往也离他最远。 

  卡贝定理 :放弃是创新的钥匙。 提出者: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前总经理卡贝。 点评:在未学会放弃之前,你将很难懂得什么是争取。

  接着winnerhero再补几个 

  二十四、考评 

  吉普林忠告 

  将成败同等看待。 

  提出者: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普林 

  点评:如果不明白失败是什么,那么对成功的理解也是片面的。 

  史华兹论断 

  所有”不幸事件”,都只有在我们认为它不幸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 

  提出者:美国管理心理学家d?克华兹 

  点评:若能坏中看好,终会好上加好。 

  e、绩效 

  二十五、竞争 

  廷克定律 

  如果你处在第二的位置,你就总想努力去争作第一。 

  提出者:英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廷克 

  点评:欲往高处走,须向高处看。 

  鲁尼恩定律 

  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 

  提出者:奥地利经济学家r?h?鲁尼恩 

  点评:无备,强不抵弱,出奇,弱可胜强。 

  史密斯原则 

  如果你不能战胜他们,你就加入到他们之中去。 

  提出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董事长r?史密斯 

  点评:竞争使人进步最快,合作让人得到最多。 

  二十六、营销 

  阿尔巴德定理 一个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全靠对顾客的要求了解到什么程度。 

  提出者:匈牙利全面质量管理国际有限公司顾问波尔加?韦雷什?阿尔巴德 

  点评:看到了别人的需要,你就成功了一半;满足了别人的需求,你就成功了全部。 

  冰淇淋哲学 

  卖冰淇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 

  提出者: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 

  点评:逆境不错,顺境更好。 

  二十七、广告 

  布里特定理 

  商品不作广告,就像姑娘在暗处向小伙子递送秋波,脉脉此情只有她自己知道。 

  提出者:英国广告学专家s?布里特 

  点评:要推而广之,先广而告之。 

  伯内特定理 

  只有占领头脑,才会占有市场。 

  提出者:美国广告专家利奥?伯内特 

  点评:脍炙人口才会耐人寻味,深得人心方可引人入胜。 

  拉图尔定律 

  一个好品名可能无助于劣质产品的销售,但是一个坏品名则会使好产品滞销。 

  提出者:法国诺门公司德国分公司负责人苏珊?拉图尔 

  点评:取名的艺术,亦是取得成功的艺术。 

  赫斯定律 

  广告超过12个字,读者的记忆力要降低50%。 

  提出者:澳大利亚广告家h?赫斯 

  点评:忘却即等于抛弃。 

  二十八、公关 

  玛丽法则 

  假如还没有破,就不要去修它,免得弄巧成拙。 

  提出者: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阿什 

  点评:弄巧之所以成拙,往往是因为本来就无巧可弄。 

  弗里施定理 

  没有满意的工作人员,就没有满意的顾客。 

  提出者:德国慕尼黑企业咨询顾问弗里施 

  点评:协调内外关系,从协调内部关系开始。 

  反哺效应 

  动物学家将某些动物长大后把觅到的食物给予其父母的行为称为反哺。 

  点评:给别人好处的人,往往也是得到好处最多的人。 

  史崔维兹定理 

  如果你为获得好处而帮助他人,就不算帮助他人。 

  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史崔维兹 

  点评:动机不纯,行为失真。 

  二十九、谈判 

  奥狄思法则 

  在每一次谈判中,你都应准备向对方作出让步。 

  提出者:美国谈判专家j?s?奥狄思 

  点评:争,丈不足;让,寸有余。 

  居家效应 

  一个人在家里或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中,言谈举止表现得最为自信和从容。 

  点评:没有实力垫底,自信永远是苍白的。 

  尼伦伯格原则 

  一场圆满的、成功的谈判,每一方都应是胜利者。 

  提出者:美国著名谈判学家尼伦伯格 

  点评:总想自己得势,必然势不两立。 

  比林定律 

  一生中的麻烦有一半是由于太快说”是”,太慢说”不”造成的。 

  提出者:美国幽默作家比林 

  点评:1、没有否决权,发言权也很容易被剥夺。2、对不该让步的事不让步,别人反而更容易给你让步。 

  三十、交往 

  克林纳德法则 

  与人相处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方式与人打交道。 

  提出者:美国人际关系学家h?h?克林纳德 

  点评:交之有道,能打好交道;来而无往,难有常来往。 

  忌讳效应 

  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 

  点评:知道别人不喜欢什么,比知道别人喜欢什么更重要。 

  弗里德曼定律 

  当一个人的需要可以满足另一个人的需要时,两人就趋于互相喜欢。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n?w?弗里德曼 

  点评:有利益与利益的相互补充,才会有需要与需要的相互满足。 

  三十一、成果 

  基利定理 

  容忍失败,这是人们可以学习并加以运用的极为积极的东西。 

  提出者:美国多布林咨询公司集团总经理拉里?基利 

  点评:1、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不过是他不被失败左右而已。2、不许失败,无异于不许成功。 

  沸腾效应 

  水温升到99度,还不是开水,其价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99度的基础上再升高1度,就会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点评:只差一点点,往往是导致最大差别的关键。 

  王永庆法则 

  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 

  提出者:台湾企业界”精神领袖”台塑总裁王永庆 

  点评:赚钱要依赖别人,节省只取决自己。

  陀螺原理 

  陀螺只有在高速旋转下才能稳定地竖立起来。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的高低。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不断更新的时代。所以我们必须不断超越现在、永远创新。每一个员工都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公司的创业洪流。 

  “篮球架子”原理 

  留意过篮球架子吗?篮球架子为什么要做成现在这么高,而不是像两层楼那样高,或者跟一个人差不多高?不难想象,对着两层楼高的篮球架子,几乎谁也别想把球投进篮圈,也就不会有人犯傻了;然而,跟一个人差不多高的篮球架子,随便谁不费多少力气便能“百发百中”,大家也会觉得没啥意思。正是由于现在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引得无数体育健儿奋争不已,也让许许多多的爱好者乐此不疲。 篮球架子的高度启示我们,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因此,要想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应该设置有着这种“高度”的目标。 这样说未免空泛,还是举个例子吧。我大哥有个女儿,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期中考试成绩是全班第36名。我大哥给她提出的下学期奋斗目标是进入前20名,实现该目标的奖赏是假期里游泰山。她觉得这个目标不算太高,经过努力不难实现。在新学期里,它满怀信心向着这一目标奋斗,结果取得了全班第19名的成绩,并实现了登上泰山的梦想,同时也对自己的潜能有了更多的认识。我大哥不失时机的提出了下学期进入前10名的要求,结果是全班第9名。第三个目标是进入前3名,结果是全班第2名。第4个目标是在小学毕业时争取第1名,结果也如愿以偿。到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她已经是全年级第1名了。现在,我大哥的这个女儿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读大三,它的高考成绩在我们县里是第1名,在全省也名列前茅。我大哥是一名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使他懂得,不能一下子把目标定得太高。因此,他提出的第一个目标是全班第20名而不是第1名。他的方法是成功的。 这种技巧用在儿童身上灵验,用在成年人身上也同样有效。 在巴普洛夫临终前,有人像他请教如何取得成功,他的回答是:“要热诚而且慢慢来。”我理解这个“慢慢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力所能及;二是不断提高。也就是说,既要让人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欣慰,不至于望着高不可攀的“果子”而失望,又不要让人毫不费力地轻易摘到“果子”。“跳一跳,够得着”,就是最好的目标。 在佛教经典《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一位导师带着一群人去远方寻找珍宝。由于路途艰险,他们晓行夜宿,很是辛苦。当走到半途时,大家累的发慌,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们走了这么多路,脚酸腿软,口干舌燥,还不知珍宝在什么地方。真的不知道要跑多么长的路才能找到。”“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下去怕是累死也找不到珍宝。”导师见众人大有半途而废、放弃目标的打算,便暗使法术,在险道上幻化出一座城市,说:“大家看,前面不就是一做大城!过城不远,就是宝藏所在地啦。”众人见眼前果然有座大城,便又重新鼓起劲头,振奋精神,继续前行。众人到了城里,感觉非常舒服,便又产生了不想再走的念头。导师见状便收起法术,灭掉化城,大声疾呼:“刚才的城市是我施展法术幻化出来,供大家暂时歇脚的。大家要继续努力,找到珍宝。”就这样,在导师的苦心诱导下,众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珍宝,满载而归。 作为一个管理者,也应具有这种“化城”的艺术,给全体员工“化”出一个个看得见而且跳一跳,够得着得目标,引导集体不断前进。我有一个朋友在山东省莒南县再生资源公司当经理,他刚上任时,接手的是一个乱摊子,企业连年亏损,员工士气低落,再讲什么宏伟蓝图也没人肯听。我这位朋友来了个“小步快跑”:给每一个分支机构定一个力所能及的月度目标,然后在全公司开展“月月赛”。每到月末,他都亲自给优胜单位授奖旗,那份隆重劲,毫不亚于表彰战斗功臣。在每个月的表彰会上,同时下达下个月的任务,“誓师出征”。这样一来,全体员工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努力完成当月任务上来了,没有人再去谈论公司的困境,也没人抱怨自己的任务太重。半年下来,竟然全公司扭亏为盈。这可是当初谁也没想到的“大”成果,全公司群情振奋,士气高涨。“鼓士气、正名气、复元气”的目标基本实现,我的这位朋友又提出了“上水平、上等级、争一流”的更高奋斗目标。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在市内小有名气的先进企业了。 由此可见,在管理工作中,只有不断给员工定出一个“篮球架子”那么高的目标,让大家都能“跳一跳,够得着”,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保龄球”效应 

  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到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这个故事当然是杜撰的,但它告诉我们,赞赏和批评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异。 我们都不止一次听到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家庭主妇给客人端上米饭,客人称赞说:“这米饭真香!”主妇兴奋的告诉客人:“是我做的。”客人吃了一口,又问:“怎么糊了?”主妇的脸色骤变,赶紧解释道:“是孩子他奶奶烧的火。”客人又吃了一口:“还有砂子!”主妇又答:“是孩子他姑淘的米。”你看,人的根性显露出来啦。对于赞赏,她是那么爽快的接受了下来;对于指责,她就千方百计的推托。也许您会说这位主妇特别的喜好居功而又善于委过于人,没有普遍意义。但您只要真诚的问一问自己,难道你就喜好受到指责而讨厌得到赞赏?其实,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的为自己辩护,也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会努力去满足下属的这种心理需求,对下属亲切,鼓励部下发挥创造精神,帮助部下解决困难。相反,专爱挑下属的毛病,靠发威震慑下属的管理者,也许真的能够击败他的部下,但是,一头暴怒的狮子领着一群绵羊,又能创造出什么事业呢? 一次同朋友谈起这个话题,朋友给我讲了他的哥哥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这位朋友的哥哥叫朱玉良,在我们莒南县农业银行担任财务科长,一天他与几个同事到临沂城办事,在一家饭店吃午餐。餐桌上的烧羊肘子特别合他的口味,吃光了肉他又拿起骨头来啃。这时恰恰被这家饭店的厨师看见,问他:“怎么啃起骨头来了?”朱玉良回答:“师傅您烧的肘子实在是太好吃啦,我实在是没吃够,舍不得把骨头就这样扔啦。”厨师听了这话,顿时心花怒放,当即走进厨房,端来一个新的烧羊肘子——算是他请客。这位厨师是不是有点个神经兮兮的,听到一句好话就这样激动不已。不,一点也不奇怪。赞赏烧羊肘子就是赞赏他的手艺,赞赏他的手艺就是肯定他的价值。还有什么能够比得上肯定他的价值更能让他高兴的呢?我想,他得到赞赏的渴望也许很久没有得到满足了,毕竟世界上多的是善于抱怨得顾客,以至于他对一点点赞赏的反应就超乎寻常的强烈。 您的下属也有着如此强烈的渴望,因为他们也好久没得到赞赏了。面对这样的“渴望”,您该怎样做呢? 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中有这样一段话:美国钢铁大王安祖?卡耐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我认为,我那能够使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所拥有的最大资产。而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这就是史考伯做法。但一般人怎么做呢?正好相反。如果他不喜欢什么事,他就一心跳错;如果他喜欢的话,他就是什么也不说。他的员工会说:“一次我做错了,马上就能听到指责的声音,第二次我做对了,绝对听不到夸奖。”史考伯说:“我在世界各地见到许多大人物,还没有发现任何人——不论他多么伟大,地位多么崇高——不是在被赞许的情况下,比在被批评的情况下工作成绩更佳、更卖力气的。”史考伯的信条同安祖?卡耐基于出一辙。卡耐基甚至在他的墓碑上也不忘称赞他的下属,他为自己撰写的碑文是:“这里躺着的是一个知道怎样跟他那些比他更聪明的属下相处的人。”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积极鼓励和消极鼓励(主要指制裁)之间具有不对称性。受过处罚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思,充其量,不过是学会了如何逃避处罚而已。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干工作越多错误越多。”潜台词就是:为了避免错误,最好的办法是“避免”工作。这就是批评、处罚等“消极鼓励”的后果。而“积极鼓励”则是一项开发宝藏的工作。受到积极鼓励的行为会逐渐占去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会导致一种自然的演变过程,员工身上的一个闪光点会放大成为耀眼的光辉,同时还会“挤掉”不良行为。 有人也许会说,这没有什么好讲的,无非就是说好话、恭维人。不是的,赞赏和恭维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真诚的,一个是不真城的;一个出自内心,一个出自牙缝;一个令人激赏,一个让人肉麻。所以说,赞赏是掺不得假的。说到这里,又想起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老酒鬼,喝了大半辈子酒,唯一的遗憾就是没喝过不掺水的酒。一天,见到一个酒坊,门前挂一横匾,上面写着:百年老店,绝不掺水。酒鬼急忙进店,买了一大碗。略一品尝,便皱起眉头。伙计一见,赶紧赔笑脸,伸手抓碗说:“客官甭介意,我这就给您再掺上一点。”酒鬼大怒:“还掺什么劲?不掺就已经快没有酒味了。”伙计笑道:“客官您误会了,咱是老字号,酒里绝不掺水,只往水里掺酒……”酒里掺水本来就糊弄不了人,水里掺酒就更不会有人买你的帐。学会赞赏,就是要给你的下属喝真正的纯酒,不然,只需略一品尝,就会让人皱起眉头来的。要想学会真诚的赞赏,首先就要学会从下属身上发现闪光点,特别是在面对某种失败的情况下,更要善于找到积极的因素来进行鼓励。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县里有一个企业第一次直接同外商做生意,亏损2万元,县长在大会上表扬了他们的“首创精神”,给这一失败的行动创造出了积极的情绪。该企业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继续努力,结果第二笔生意就开始赢利了。用好赞赏的技巧,关键是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被球击倒的那7只瓶”上,别老忘不了没击倒的那3只。要相信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有长处、优点,只要“诚于嘉许,宽于称道”,你就会看到神奇的效力。

 

管理鸡汤 1 

  ◆ 对每个人而言,工作最高目标就是寻求价值,而价值与意义是紧密连结的整体。

  ◆ 目标是一个人意志的体现,是一个人努力的依据,也是鞭策一个人向前迈进的动力和源泉。

  ◆ 你能做并不代表你应该做!

  ◆ 在企业中,“能做”是“应该做”的大敌,只会徒劳无益。一个管理者,如果不知如何授权,下场是活活累死;如果不知道何时授权,你会被活活气死;如果再不知道授权给什么人,肯定会被活活急死。

  ◆ 积极的人看到一件事的解决方法,消极的人却看到前方的重重阻碍。

  ◆ 用“以前我没做成这件事”来替换“这件事我做不成”赞扬一个人意味着尊敬。重视称赞,可最大程度地鼓舞人的士气和精神,提高他的被重视感和工作热情,释放一个人身上潜在的能量。

  ◆ 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不上动物的一面压倒自己的灵魂。

  ◆ 赞扬的成本不见得高,可其影响常常是出乎意料地深远。

  ◆ 培训工人与完美的工作标准结合,辅之制定工作标准化,以科学和管理方法,创造出最高的生产率

  ◆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 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虑周到,二是语言得当,三是行为公正。

  ◆ 能将他人感觉困难的事轻易地移开的,是人才;完成别人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事的,是天才。

  ◆ 才能的被人认识不仅要靠才能的质量,而且也要凭才能所成就的数量。

 

18个经典培训故事1 

  内容: 

  故事 1: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故事 2: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 

  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MORNING 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 

  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MORNING 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MORNING 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是丢脸死了。 

  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MORNING 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MORNING SIR!” 

  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故事 3: 

  十一.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故事 4: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 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故事 5: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故事 6: 

  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 

  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份量的开场 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了更好的职位。 

  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 

    

  故事 7: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 

  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 

  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 

  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 

  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 

   

  故事 8: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故事 9: 

  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 

  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A问:??? 

  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 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 

  A觉得B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 

  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 

  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其实这也正是B的初衷。一个人的工作,永远只是为自己的简历。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让老板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替他创造更多利润。 

  故事 10: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事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故事 11: 

  有个富家子弟特别爱吃饺子,每天都要吃。但他又特别刁,只吃馅,两头的皮尖尖就丢到后面的小河里去。 

  好景不长,在他十六岁那年,一把大火烧了他的全家,父母急怒中相继病逝。这下他身无分文,又不好意思要饭。邻居家大嫂非常好,每餐给他吃一碗面糊糊。他则发奋读书,三年后考取官位回来,一定要感谢邻居大嫂。 

  大嫂对他讲:不要感谢我。我没有给你什么,都是我收集的当年你丢的饺子皮尖,晒干后装了好凡麻袋,本来是想备不时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又还给你了。 

  大官思考良久,良久。。。。 

  有一个有名的三八理论: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工作,这个人人一样。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在于业余时间怎么渡过。时间是最有情,也最无情的东西,每人拥有的都一样,非常公平。但拥有资源的人不一定成功,善用资源的人才会成功。白天图生存,晚上求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故事 12: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 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 

  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特别是入关在即,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以为非常稳定和有保障的企业,也会面临许多的变数。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没有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 

   

  故事 13: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故事 14: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钱,而是他对别人多有帮助。 

  责任可以让我们将事做完整,爱可以让我们将事情做好。 

     

  故事 15: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 

  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故事 16: 

  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地长?” 

  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 

  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 

  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 

  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惜现在没人用。一个好的心态+一本成功的教材+一个无限的舞台=成功。每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 

   

  故事 17: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故事 18: 

  我想跟什么样的人合作 

  曾经有人采访比尔盖次成功的秘决。比尔盖次说:因为又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 

  陈安之的超级成功学也有提到: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是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 

  成功的人很多,但在我生活中我不认识,也没有办法去为他工作,而让成功的人为我工作,在现阶段,我更没有这个实力。 

  只有合作,是我最喜欢和最欣赏的。我也力图借助一个宽松的环境和积极的团队,与更多的人公平合作,以便在未来替自己经营一个抵抗风险的事业。我最喜欢合作的人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不甘心。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危机是没有危机感,最大的陷阱是满足。人要学会用望远镜看世界,而不是用近视眼看世界。顺境时要想着为自己找个退路,逆境时要懂为自己找出路. 

  二.学习力强.学历代表过去,学习力掌握将来.懂得从任何的细节,所有的人身上学习和感悟,并且要懂得举一反三。主要的是,学习,其实是学与习两个字。学一次,做一百次,才能真正掌握。学,做,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有达到教的程度,才算真正吃透。而且在更多时候,学习是一种态度。只有谦卑的人,才真正学到东西。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是因为它比所有的河流都低。 

  三。行动力强。只有行动才会有结果。行动不一样,结果才不一样。知道不去做,等于不知道,做了没有结果,等于没有做。不犯错误,一定会错,因为不犯错误的人一定没有尝试。错了不要紧,一定要善于总结,然后再做,一直到正确的结果出来为止。 

  四。要懂付出。要想杰出一定得先付出。斤斤计较的人,一生只得两斤。没有点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创业的。要先用行动让别人知道,你有超过所得的价值,别人才会开更高的价。 

  五。有强烈的沟通意识。沟通无极限,这更是一种态度,而非一种技巧。一个好的团队当然要有共同的愿景,非一日可以得来。需要无时不在的沟通,从目标到细节,甚至到家庭等等,都在沟通的内容之列。 

  六。诚恳大方。每人都有不同的立场,不可能要求利益都一致。关键是大家都要开诚布公地谈清楚,不要委屈求全。相信诚信才是合作的最好基石。 

  七。有最基本的道德观。曾经有一个记者在家写稿时,他的四岁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他儿子说:“ 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五分钟,儿子又来拖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记者很生气:“小孩子要玩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谎话就不好了。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图!” 

  儿子非常委屈:“可是我真的拼好了呀!” 

  记者一看,果然如此:不会吧?家里出现了神童?他非常好奇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所以做事先做人。做人做好了,他的世界也就是好的

 

巨人的影子 

  从前,在一个一年四季阳光明媚的地方,有一个巨人,他的身体非常强壮,老天也许是公平的,巨人患有夜盲症,只要没有充足的光线、哪怕是阴影的地方就看不到东西,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视力不好,因为他认为别人也是这样的。巨人非常善良,巨人也有缺点,他比较固执,好面子,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的缺点,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带领着一些农民开垦了很多荒地,建起了一个村庄,让很多善良的人在他的村庄里幸福的生活与耕种,这个村庄越来越兴旺。后来,巨人年纪大了,不耕种了,改为白天守护村庄。村庄外面的山里住着一个好吃懒作的侏儒,他依靠盗窃村民的财物生活,在很多村庄他都能够得手,但是在巨人的村庄中非常难以得手,因为有巨人的守护。但是他还是在耐心的寻找机会,又经过几天细致的观察以后,他发现了当巨人背对着阳光走路时,由于巨人的阴影落在了身体的前方,巨人经常会摔倒,侏儒发现了巨人眼睛不好的秘密。于是,在阳光明媚的一天早上,村民们都下地干活,在巨人经过他的身边时,迅速的跳到了巨人的阴影底下,藏在阴影下随着巨人一起走进村庄,巨人居然毫无察觉,因为他看不到自己阴影里的东西。偷了东西后,侏儒又随着巨人一起走出了村庄。这样经过几次以后,大家发现村庄里面经常丢失东西,于是纷纷找原因,巨人也想了很多办法,如修起了围墙,增加了巡逻的次数。但是村子里还是经常丢东西。有一天,一个村民在远处看见了巨人阴影里面的侏儒,他大声喊叫提醒巨人,巨人听到后,环顾四周,没有发现什么,于是对村民说,你喊叫什么!这样的事情后来又发生了很多次,大家都不敢和巨人说这样的事情了,因为巨人的固执,因为他是村子的领袖。后来,越来越多的好吃懒做的家伙都发现了这样的窍门,巨人阴影里的侏儒越来越多,有些以前勤劳的人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后来很多勤劳的村民陆续离开了村庄。巨人想了很多办法,想留下想要离开的村民,但是勤劳的村民们还是渐渐离开了。后来,没有人在这里生活,村庄里所有的财物都被偷走了。巨人最后在孤独与痛苦中漫漫死去。巨人临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村民总说他旁边有很多侏儒,而自己却什么也看不到,为什么勤劳的村民都离开了他呢?

  很多人听了这个故事,觉得非常可笑,然而我们每个人又经常犯同样的错误。在阳光普照的情况下,我们很难看留意我们自己的阴影,更看不清楚自己的阴影里是否躲藏着侏儒。在管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企业的种种问题,我们会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种种的解决方案。但是追究原因,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本身的一些问题。这就和巨人一样,发现了村子里有财物丢失后,想了很多办法,增加巡逻次数、加高围墙,而真正的原因却是巨人自身的夜盲症。很多公司的领导者发现了公司存在种种问题,自己想办法、找顾问来解决。以为通过”增加巡逻、加高围墙”就可以解决问题,但结果往往是徒劳的,或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最本质的问题。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客户,他是经营治疗性化妆品生意的。有一次他自己认为非常完美的商业计划失败了,我和他公司的员工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试图找到这次失败的真正原因。为什么失败?经理认为下属执行上有问题;为什么执行上有问题?员工认为没有上级的正确的指导;为什么没有上级指导不正确?员工认为上级只是生硬的按照老板的意思做;为什么上级生硬的按照老板的意思操作?经理认为因为老板很固执;为什么老板很固执?老板认为因为自己过去成功过了很多次;为什么老板过去会成功很多次?因为当年的市场机会很多;那么,现在是什么样的市场状况呢?经理认为现在市场变了,和以前是不一样了;老板为什么没有发现市场变了呢?经理认为因为老板的事业越来越大,老板离开市场越来越远了;为什么老板周围有很多人,没有人提醒老板呢?经理认为因为老板成功,所以不喜欢听意见与批评,喜欢下属歌功颂德,老板周围的老兄弟敢说话的都走了,剩下的都是不喜欢提意见的人了;为什么剩下的人不说?员工认为因为大家都很现实,需要工作养家糊口。通过对其计划的制订、执行过程的跟踪,与员工的交流,发现他也犯了巨人的错误。他自身的思维模式,会制约了他的发展与壮大。

  当然,人都会有缺点,企业的领导者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尤其是在成功过后,就会更加相信自己。关键是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以什么样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在管理咨询的过程中,也不止一次的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比较多的,常见的有这样几个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1、 经常审视自己的缺点;

  审视自己的缺点,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人都是很难看见自己的缺点的,对于企业的领导者来说,尤其是有成功经验的领导者来说,这就更困难了。其实,可以借鉴医疗手术中的无影灯的办法,在无影灯下,并不是没有阴影,只不过是从多角度进行照明,阴影互相抵消了。这就是从几个角度审视自己。

  从下属处了解自己。

  从下属了解自己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难作到,这样可能影响自己的威望,但是从下属了解到自己的缺点是最直接的。因为自己的下属每天都和自己工作在一起。历史上的李世民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这里就不多说了。通过设置专门的信箱、BBS、个别交谈上都可以实现这样的目的;

  从第三方那里了解自己的缺点。

  从自己的供应商人、客户那里了解。这里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了解企业,通过了解供应商、客户对企业的看法,从而对自身重新进行审视;

  从顾问处了解。

  因为顾问是一个超然的、独立的角色。从顾问那里可以得到比较客观的评价。在顾问圈里我有一位朋友,是以专挑企业领导者毛病而著称的,当然,这和领导者自身的思维方式有关系,关键看他是否能够闻过则喜。

  2、 改进下属人员结构

  大家知道,改进下属人员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很多领导都喜欢听话的下属。但是如果下属都是这一类型的人,那么自己就很可能听不到不同方面的声音,如果真正的危机到来也很难发现或很晚才发现。适当的保留一些有个性的人、爱挑毛病的人、爱问为什么的人对于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

  3、 建立新的思维模式,避免思维的惯性;

  非常多的领导者因为过去的成功,在潜意识中形成了对自己的认可,渐渐的形成了成功人士所特有的思维模式。这里面有几种情况:1、以否定的眼光看别人,假设别人的提出的见解是存在问题的,然后再验证自己的假设,当无法验证自己的假设时,接受别人的意见;2、以否定的眼光看别人,始终坚持别人的建议有问题;3、以肯定的眼光看别人,假设别人的建议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然后验证自己的假设;4、以肯定的眼光接受别人,假设建议中有可取的地方,然后在思维的过程中找到一些可以采纳的地方。这四种思维模式,不能说那种是正确的,那种是错误。但是如果经常以否定的眼光看待问题,那么,就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看不见自己阴影里面的东西。

  4、 退居二线;

  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领导者或者企业的创建者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够很好的管理企业,这时可以从前台退出去。以前,我的一位客户经营者一家年销售额一个亿以上的企业。在咨询中,他问我们他自己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是否可以退出去做董事长,我们很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实他清楚的看到了自己的缺点,觉得自己很难改变自。所以后来他真的退到后台去做董事长,聘请一位总经理来主持工作,这也不失为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

  总之,当阳光普照的时候,我们需要格外小心自己的阴影,危机、失败等一系列我们不愿意看见的问题可能就隐藏在我们的阴影中间。我们的领导者、企业家由于个性的因素,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会获得成功,但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变化永远是永恒。只有不断的审视自我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就会制约今后的发展。

 

讨人喜欢的26个原则[重要] 

  1.长相不令人讨厌,如果长得不好,就让自己有才气;如果才气也没有,那就总是微笑。

  2.气质是关键。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

  3.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真诚是宝。

  4.不必什么都用“我”做主语。

  5.不要向朋友借钱。

  6.不要“逼”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册。

  7.与人打“的”时,请抢先坐在司机旁。

  8.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

  9.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10.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

  11.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

  12.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

  13.尊敬不喜欢你的人。

  14.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15.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

  16.没有什么东西比围观者们更能提高你的保龄球的成绩了。所以,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

  17.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

  18.榕树上的“八哥”在讲,只讲不听,结果乱成一团。学会聆听。

  19.尊重传达室里的师傅及搞卫生的阿姨。

  20.说话的时候记得常用“我们”开头。

  21.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22.有时要明知故问:你的钻戒很贵吧!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问,比如:你多大了?

  23.话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24.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不确定”、“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

  25.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就是成功的表现。

  26.当然,自己要喜欢自己。

 

决定一生的一些习惯 

  1:出门前给自已一个自信的笑容

  2:每天要付出一些免费劳动

  3:对万事都要虚心

  4:做一个在阳光下吹口哨的人

  5:每天都要真诚的赞美别人

  6:服从是卓越的奥秘

  7:用心倾听他人的每一句话

  8:激发你最大的热情

  9:用尽你的全力

  10:把大目标切成小目标

  11: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12:对自已不苛求,对他人不刻薄

  13:做到不偏激,不袄?br>14:永远不说办不到

  15:像皮特一样的责任心

  16:诚信是最好的广告

 

成功十诫 

  成功第一诫:

  辛勤工作

  切记:只有一途可指引你获得成功,那就是辛勤工作,假如你不愿意为成功付出代价,那么就准备感受一个平凡穷困的人生吧。

  你每天都要努力,使你在生活的天平上保持平衡

  你被创造出来并不是为了过游手好闲的生活的,从日升吃到日落或者每天喝酒、玩乐,这是不可能的。劳动不是你的敌人而是朋友。如果你被禁止从事所有形式的工作,你肯定会跪下来恳求早些死掉。

  你不必喜欢你所从事的工作。即使国王也梦想着其它的工作角色。你必须努力工作,要看你怎么做,而不是做什么,这决定着你生命的进程。从来没有一个不注意自己斧子可以造出一座宫殿的人。

  你可以勉勉强强地干活,也可以心情愉快的工作。你可以堂堂正正地象一个人似的工作,也可以象一个动物似的干活。没有困难的简直使你无法胜任的工作;没有一项工作卑贱的使你不能在其中注入生命;没有一份工作枯燥的简直让你感觉不到一丝愉快。

  坚持去做要求你去做的事情或者去做更多的事情,总会有所收获。

  我们所知道的,只有一个特定的获得成功的方法,那就是努力工作。如果你不想用这样的“价格”争得荣誉,那么你就准备甘于平庸、受穷苦的困绕吧。

  那些嘲笑你,责问你为什么投入那么多却收获甚微的人是很可怜的。付出的少,得到的也少。

  永远不要让你懈怠,即使为他人工作也是一样。如果某人付钱给你,让你工作,等于你获得了成功。始终尽最大力量去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你所从事的工作及要求应充满热情。要不是你的工作,你怎么会不计较生活,吃得多、津津有味,睡得那么香甜,那么健康;怎么会享受爱你的人的笑。他们爱你不是因为你是做什么的,而是因为你是什么。

  成功第二诫:

  持之以恒

  你无法使成就加速到来,正如同你不能使田野间的百花先期盛放。哪一座金字塔不是一块一块地用石头堆砌起来的?没有耐心的人是多么的贫乏!哪一个创痛不是渐渐地痊愈?

  你必须耐心地学习使你能够掌握你的命运

  要知道,你越能忍耐,你所获得的越多。没有一个伟大的成功不是耐心工作、等待的结果。

  生活不是竞赛。如果有目的,不是慌慌张张的,成功之路不会遥远。每一辆车都有可能停下来向你许诺,可以很快把你送到富有、荣耀和权力的驿站。你要向躲避瘟疫一样,远离它们。生活即使呈现最佳状态,也会存在极其恶劣的一面。如果坠入诱惑的陷阱,会毁掉你的一生。走,你自己能够脚踏实地的走。

  忍耐的滋味是苦涩的,可果实却极其甜美。耐心可以让你忍受各种灾难,可以让你应付各种各样的失败;耐心可以让你掌握自己的命运,取得你理想的结果。

  对于你和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来说,耐心是打开你们理想花园的钥匙。

  就像百合花在它的季节未来临之前不会盛开一样,你的成功也不会一蹴而就。什么样的金字塔可以一下子用一块石头建成?那些没有耐心的人是多么可怜?什么样的伤口不是慢慢地愈合的呢?任何一个具备获得伟大成功品质的聪明人,如果缺乏耐心,也是毫无价值的。只具备勇敢而无耐心会至你于绝境。有远大抱负而无耐心会毁掉你最有希望的职业。为财富奋斗而无耐心只会使你与金钱无缘。不屈不挠失去耐心的成份也只能是空架子。没有耐心伴随,谁会继续,谁会不屈不挠?

  耐心是一种能量,用他可以振奋你的精神,缓和你的脾气,熄灭你的怒火,消灭你的嫉妒,驯服你的傲慢,勒住你的舌头,捆住你的手。在适当的时候,他可以交给你生活中应该得到的一切。

  成功第三诫:

  深谋远虑

  没有一艘拔锚扬帆的船没有目的地。没有一支出动作战的军队没有获胜的计划。没有一棵橄榄树展示它盛放的花朵却未让人预期未来的累累果实。

  用心勾勒你的生活航线,否则你会永远漂泊不定

  你知道,没有刻苦的工作永远不会成功,没有耐心也会如此。然而即使其耐心与刻苦的程度超过工作本身所要求的程度,如果没有计划和确立的目标,还是不会从平庸中站立起来。

  船不会无目的的抛锚或启航。军队不会在没有制定成功计划前,发动战争。橄榄树也不会在果实未有许诺的情况下炫耀自己的花朵。

  没有目标,生活之舟是不可能沿着正确航线前进的。

  生活是一场队员不多,观众很多的游戏。

  这些观众是游牧民族,他们一辈子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甚至没有明天的打算。不要可怜他们。他们决定不选择的时候,实际上他们已经做出了选择。在看台上观看竞赛是不担任何风险的。。如果他们不参与,他们既不可能有磕绊,也不会跌倒,又不会被嘲笑。

  你是运动员吗?做一名不败的运动员。那些胜利者,他们兴高采烈地捧走胜利果实。那些被击败的人,现在他们学到了珍贵的一课,这些教训会使他们明天受益非浅。

  你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在你必须做出决定之前,须要认真,长时间的思考,因为你想获得你追求的东西。无论你的目标是财富、权力、可爱的家庭,还是土地、舒畅的心情、尊贵的地位,你都把他牢牢印在你的脑海里,永远不要放弃。为了明天,即使这样做也许还不够,因为生活是不公平的。并不是所有努力工作、有耐心、又有目标的人都能获得成功。但是,不具备这些条件,失败是肯定的。

  给你自己每一个成功的机会。如果失败,那就让他失败。

  今天制定出你的计划。如果你今天还在做着同样的工作,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一年之后将会在哪儿。然后决定希望在什么地方获得财富、职位或你理想中的东西。下一步,计划你十二个月必须做的事,去达到你的目标。

  最后,去做!

  成功第四诫:

  未雨绸缪

  永远不放弃努力,永远都要有信心。情况必然会改变,虽然你心情沉重,伤痛累累,又复阮囊羞涩,寂寞无奈——要咬紧牙关。正如同你知道太阳必然重新升起,因此你可以相信不幸的时期必将过去。过去一向如此,未来亦必如是。

  在阳光下旅行的时候,你必须准备迎接黑暗

  要认识到任何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大自然的变幻一样,你的生活也有季节。你的周围形势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不会永远持续。

  不要做一年以上的计划。生活与战争相仿,长幅计划是无意义的。在这种无法预料事态发展的情况下,要根据敌人的运动方式来决定我们的方针。

  你的敌人,如果你不经意的话,可以是生活的弦律,那上下波动的神秘节奏,就像是大海的波涛一样,涌起、落下撞击着世界的海岸线。高潮和低谷、日升或日落、富有或贫穷、欢愉或懊丧,多种情形,都会在你不期中伺机而现。

  可怜那些富有之人,站立在高高的潮头,似乎觉得连接着无尽的成功之链。当灾难袭来,他们措手不及,遭到彻底毁灭。因此总要准备着对付最恶劣的情况。

  可怜那些贫穷之人,被埋在低谷中,失败接踵而至,悲伤连着哀痛。就在潮流改变,成功即将到来之际,他却渐渐停止努力。所以永远不要放弃努力。

  要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情况会改变的。尽管你的心情沉重,伤痕累累,钱袋空空,没有人安慰你,你也要坚持住。太阳会升起,你的不幸也会结束。事情总是这样,也总会如此。

  如果你的工作、耐心和计划带给你好运,救救那些正处于低谷的人,把他们振作起来,为你的将来做准备。你为别人做事情,到时候别人也会为你做事。

  要记住任何事情不会永恒,但是首先要珍惜你所接受的爱。当你的金子和健康早已逝去之时,它仍会存在。

  这还不够,你还须做失去爱的准备,要知道某一天你会永久地重温所有的东西。在那里没有轮回,没有高低之分,没有痛苦和哀伤,最重要的是没有失败。

  成功第五诫:

  以微笑面对逆境

  逆境是你人生中的甘霖,尽管它冰冷、不适,又有敌意,然而因为有这样的寒雨,百合和玫瑰、枣椰和石榴才会绽放出艳丽的花朵。

  微笑着面对你的不幸直到让它投降为止

  你一旦认识到对于一个人来说灾难不是永久的,你就变得比其他人明智了。只具备这样的明智是不够的。如果你一味耐心地等待命运的改变而无任何对策,不幸和失败就会毁掉你。与他们打交道只有一种方法。

  用双臂欢迎他们。

  这条戒律与逻辑和推理相左,理解和掌握就更困难了。

  为你的不幸洒泪吧,然后擦干眼泪看清事实。要认识到,与你摔跤的人总会使你的筋骨更强健,使你的技术更进步。你的对手,最后往往是你的帮手。

  灾难是你生活中的雨,冰冷,难受。也就是从这个季节开始,丁香、玫瑰、枣树和石榴诞生了。当你被苦难之火烤得焦干,当你被折磨之雨淋得透湿的时候,谁会想象在此之后会迎来什么伟大的事情。风暴之后即使沙漠也会开花。

  灾难也是你最伟大的老师。你从胜利中不会学很多。然而当你被逼迫、折磨、打败的时候,你会获得伟大的知识——只有到那个时候,你才了解真正的自我。因为你终于自由了,没有人再奉承你。谁会是你的朋友呢?灾难折磨你的时候,也是你辨别真假朋友的最佳时机。

  在黑暗的时候,提醒你自己,每一个失败都使你向成功迈进了一步。每一次对错误的认识都引导你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一步。每一次尝试都让你排出一些错误形式的诱惑。每一次不幸都只能在你通向快意、美满的道路上横行一时。

  成功第六诫:

  行动就是力量

  行动吧!否则你将受制于别人的行动。

  你必须认识到没有行动的计划只能是做梦

  如果一个人的抱负是爬行而不是翱翔,那么他只会犹豫不定。如果一个人做事是拖延而不是行动,那么他与失败的抗挣是徒劳的。

  看到浪潮正在涌向他,可是他还在睡觉直到大海淹没了他,他是不是太轻率了?对他促进很大的机会来了,他不慌不忙直到邻居选择了这个机会,他是不是太傻了?

  只有行动才能给予生活以力量、欢愉和动力。这个世界总是以你所做的事情来衡量你的价值。谁会通过了解你的思想、情绪来衡量你的天才呢?如果你总是做一名观众而不是演员,你怎么能够说明你的能力呢?

  要用心,要知道积极性和颓废永远是相对的。当你肌肉紧张、手指捏紧、脚移动起来、大脑被手头的任务占据的时候,你是没有时间自怜、自责的。行动是止痛药膏可以愈合任何伤口。

  要记住,耐心是一种用信心等待你应该享受的生活的艺术。而这种生活是你优秀的工作的结果。行动则是使优秀工作成为可能的能量。当你忙起来的时候,等待你赢得好事的时间也似乎缩短了。

  没有人会代替你。如果你不站起来与束缚你的力量抗挣的话,你的计划只不过是游手好闲人的梦想。采取行动往往是危险的,坐在那儿等着好事情坐在你的膝盖上,只能是向失败招手。

  横在你摇篮和坟墓间的任何事情都标志着不肯定。扔掉你的疑窦向前挺进吧。你做得越多,你越能做,会越忙,也会获得更大的快乐。

  行动吧,否则会被迫地去做事。

  成功第七诫:

  做自己情绪的主宰

  为什么你仍然念念难忘那个害你的人的面孔?难道空想报仇的甜蜜,就能使你今晚更安忱吗?

  你必须清除你头脑中的蜘蛛网,以免它禁锢你的思想

  思想有它自己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创造一个地狱里的天堂或天堂里的地狱。

  为什么你还在考虑你很久以前失去的爱,由于你的鲁莽和轻率你失去了它。这种记忆是否对你今天早晨的消化有帮助?

  为什么你还在为你的失败悲痛?难道今天的眼泪能增进你为家庭工作的技能?

  为什么你仍旧念念不忘伤过你的人的脸?难道对报复的考虑能让你今晚睡个好觉?

  朋友过世、工作失败、言语伤害、遭受嫉妒、失去钱财、过度悲伤、目标失却、报复毁灭、背叛忠诚——为什么你要保留这些丑恶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好像这些东西很有价值似的?为什么你允许这样丑恶的蛛网布满你思想的房间,让你没有一点余地考虑好今天的事情?

  打扫干净你那积累了多年的悲剧海滩吧。如果你不积极努力,到时候腐烂的内脏会噎住你。忘记是一种品德,而不是恶习。

  要知道,昨天已经带着你所有的错误与小心,痛苦与眼泪永远离去了,再也不能伤害你了。同时,你也应该相信你的痛苦与慌乱为明天做不了什么。你所拥有的全部东西,就是你手头的这段时间,你可以根据你的意愿来潇洒。

  永远不要因为担心明天的事给你的今天留下阴影。在它来临之前谁能知道会发生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呢?不要浪费哪怕是一点时间考虑那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应该关心自己的现在。为灾祸而焦虑的人会遭受两次痛苦。

  忘记过去,让上帝关心他的未来,他要比你能干的多。

  成功第八诫:

  不贪一身轻

  简化你的生活,人愈满足便愈富足

  如果你想到达目的地,你必须轻装前进

  你现在与你的婴儿时期是多么的不同。当初你来到这个世界时什么也没带。随着时间的增长,你打着为了安全的幌子,让自己承受了这么沉重的包袱。这样你的人生就变成了惩罚而不是欢乐。

  轻装,从今天开始。

  要懂得一个人的价值是以他拒绝追求或占有的东西来衡量的。生活的伟大祝福早已留在你的身上或你可触及的范围之内。在你迷迷糊糊要走过你要寻找的目标之前睁开你的眼睛。爱、舒畅的心情和幸福是无价之宝。无尽的土地或钱币,它们既可以增多,也可以减少。如果财富毁灭了你至真的幸福,金子、丝绸和宅院又有什么价值呢?世界上最大的假象就是用金钱和财产填充你的生活,使之欢乐。如果财富变成你的包袱,你就可怜了。那你不过是一个弓着背的驴,驮着金子的重负。你背着它直到死才卸掉你的包袱。你拥有那么多实际你不需要的东西。你享受着所有的快乐。可是你在世界上拥有的东西总要少于你梦中所有。富有可以勉强进入你的家,可是永远进入不了你的心。

  不要嫉妒任何巨富。他的包袱对你来说太重,对他也是一样。他那么做的时候,你却不能。不能为了获得巨富而牺牲掉健康、舒适、荣誉、爱、安静和清醒。如果一定要这样做,代价会太高,最后勉不了有巨大的损失。

  简化你的生活,最充实的富人其背负的最少。

  成功第九诫:

  与死亡为伴

  学习与死亡并肩生活,却不必仓皇逃离。因为,假如你死了,你将与神同在,又假如你仍然活着,神亦将与你同在,夫复何惧?

  你必须永远记住,计划赶不上变化

  要记住死神始终离你很近。伴随着你的想法是不会活很长的。具有这种严酷生活的意识可使你每天都尝到甜美,而不是悲叹你夜色的黑暗。

  从我们诞生之时起,我们就开始一小时、一小时地走向死亡。当你意识到这些,你就会把所有的东西收到你正确的望眼镜中。这样你可以睁眼看到威胁你的这些所谓山峰不过是些小土丘。那些想吞噬你的动物不过是些小爬虫。

  把死亡当作你的伴侣,但永远不要怕它。许多惧怕死亡的人,他们也从未长命百岁。应该给予他们同情。他们怎么能够明白藏在我们这里的死亡的欢乐,为此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

  设想一下,今晚你被永远地唤走。没有别的办法,你只能洒泪,上星期你答应和家人去看戏。一周之前,你还在努力地挣钱,没有享受哪怕一天的欢乐。现在,他们手里拿着你挣来的金子,这是事实,可是他们却买不到你哪怕是一会儿的微笑。

  当你的心脏还在跳动的时候,流泪吧。因为你将再也闻不到花香;再也做不了好事;再也看不了你的母亲;再也听不到音乐;病痛再也不能康复;任务再也无机会完成;梦想再也无法实现。

  要记住,计划赶不上变化。把这些警告牢牢地印在脑海,不是悲伤的缘故,而是提醒你自己今天可能是你全部内容。

  学会同死亡生活,不要从他那儿逃跑。

  因为你死后,上帝会与你同在;如果你活着,他也会与你在一起。

  成功第十诫:

  做你自己

  绝对不要虚掷任何精力企图改变自己到并不适合自己的情况。不要戴上虚伪的面具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永远不要成为其他什么人物而是你自己

  你原本是什么或原本不是而开始变成你自己,这就是生活快乐的秘密。

  每个生灵都有不同的才能,不同的愿望,不同的条件。走你自己的路。想成为其他什么,而不是真正的自我,即使你瞒过整个世界,你仍然比什么也不是差一万倍。

  永远不要浪费精力去把你自己装扮成根本不是的那个样子来取悦他人。永远不要带着假面具去满足你的虚荣心。永远不要用争取到的成功去赢得别人的尊重。否则,你就会失去对自己的尊重。

  看一看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一株棉花会孕育出一个苹果吗?一棵石榴树会长出一只桔子吗?狮子是否尝试去飞翔呢?

  所有生灵中,只有人愚蠢地想成为其他什么而不是他自己,直到生活给他打出不恰当的分数。不恰当的生活是失败的生活。选择职业时,总想找到一个“果实丰富的”职业,可是永远也不会找到,除非回头来看。

  你不可能选择需要。你的需要选择你。你很幸运,你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不管它是什么,用之。不要想着去带别人的帽子。一个聪明的四轮马车夫照样可以用他的技术赢得荣誉、拿到金子。如果让他去管理无花果,他就会挨饿。

  尽你最大力量,所有事情都要做得最好。这样你就会从你心底明白,你是世界上最具成功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全栈程序员-用户IM,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avaforall.cn/136744.html原文链接:https://javaforall.cn

【正版授权,激活自己账号】: Jetbrains全家桶Ide使用,1年售后保障,每天仅需1毛

【官方授权 正版激活】: 官方授权 正版激活 支持Jetbrains家族下所有IDE 使用个人JB账号...

(0)


相关推荐

  • vue之watch用法

    vue之watch用法

    2021年10月11日
  • 优秀ASP.NET程序员修炼之路

    初级的程序员或经验不足的程序员往往只意识到自己的程序是写给计算机的,而不会在意程序其实也是写给人的,或在意得不够、不全面。写给机器的程序,往往追求的是运行正确、执行效率能满足要求。但程序员的任务仅仅

    2021年12月25日
  • git使用步骤_小猪酸奶的使用步骤

    git使用步骤_小猪酸奶的使用步骤厉害了!小猪用Git一年多后的精华总结标签:Git描述性文字:不要问我为什么用这种骚猪风格的标题,现在写博文,标题不骚,人家都不乐意看~接触Git到现在有一年多了,对Git使用也是日渐精进,虽说不上很熟络,但也算入门,决定年前总结下,所以有了此文。Git博大精深,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比如自己搭建啊,一些便利工具的使用啊,一些疑难杂症解决方案啊等等,当然这就是下一话的事了。本文讲述的

  • 查看本机ip地址用什么命令linux_Linux查看服务器ip

    查看本机ip地址用什么命令linux_Linux查看服务器ip1)ifconfig命令输出如下:[root@topgun/home/cly]#ifconfigeth0:flags=4163mtu1500inet192.168.128.132netmask255.255.255.0broadcast192.168.128.255inet6fe80::20c:29ff:fe45:63baprefixlen64scopeid…

    2022年10月31日
  • 你的Wi-Fi 还安全吗?全球重大漏洞WPA2 KRACK 详细分析报告

    你的Wi-Fi 还安全吗?全球重大漏洞WPA2 KRACK 详细分析报告近日,Wi-Fi加密协议被曝光存在重大安全漏洞,用于保护Wi-Fi网络安全的WPA2安全加密协议已被黑客破解。这种被称作“Krack”(密钥重装攻击)攻击意味着用户连接的绝大多数Wi-Fi已经不安全了,包括家中的路由器Wi-Fi,都存在被盗号的风险。攻击者可通过此漏洞获取万能密钥来访问WPA2网络,从而窃听用户的通讯信息。究竟这个漏洞是由哪些缺陷引起的?会对用户造成什么影响?作为技术人的我们,又…

  • 3d slicer matlab,3DSlicer3Architecture架构介绍.ppt

    3d slicer matlab,3DSlicer3Architecture架构介绍.ppt3DSlicer3Architecture架构介绍Slicer3ArchitectureNA-MICArchitectureSlicer3“ObserverMVC”PatternMRML(Model)ForSceneDescriptionandApplicationStateMRMLNodesarePersistentandUndoableScenea…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关注全栈程序员社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