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见面了,我是你们的朋友全栈君。
添加链接描述@[toc](目录
艺术概述
什么是艺术?
艺术的概念
广义上讲,艺术也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从狭义来讲,艺术则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为文艺
艺术应当包括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以及杂技,曲艺,木偶, 皮影等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
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为“艺术哲学”
艺术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
(一)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
1.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2.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艺术作品的形式对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继承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突出
3.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艺术种类具有相对稳定性,每个时代的人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建立一切艺术种类,而是继承以往的艺术种类
(二)艺术继承中的革新创造
1.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
2.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
3.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
4.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1.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
艺术内容的革新即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表现新的思想感情,这是艺术作品革新的主导方面
艺术内容来自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这就必然带来艺术内容的革新
艺术内容的革新必然带来艺术形式的革新,即艺术作品组织结构与艺术语言的革新
2.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对艺术家来说,革新首先表现在对他人的超越,即对先辈和同辈艺术家的超越
艺术创新,不仅要超越他人,还要超越自己
3.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所谓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实际上是艺术发展的量的积累,是对某一艺术风格的完善
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实际上是艺术发展过程质的飞跃,是对某种艺术风格的根本变革,是新的艺术风格的产生
事实上,任何时代,任何艺术家对于遗产的继承都是有条件的,有选择的,并且继承本身也不是依样画葫芦似的生搬硬套,而是吸取遗产中对其有益有用的成分,再加以革新和创造
三一律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尤其是悲剧)必须遵守的创作法则。其具体内容是:“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情节整一律,时间整一律,地点整一律
(三)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的统一,正如李可染的一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
:“第二,继承是革新的基础”
2.艺术学的发展
2.1艺术学学科的形成
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是19世纪末叶才逐渐形成的
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极力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认为它们应当是两门相互交叉而又各自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德国格罗塞着重从方法论上建立艺术科学,《艺术起源》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德国狄索瓦和乌提兹更是大力倡导普通艺术学的研究,确立了艺术学的学科地位
2.2艺术学理论的内容
艺术学理论的内容应当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一.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1艺术本质
1-2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1. 客观精神说
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
一. 理性世界是第一性
二. 感性世界是第二性
三. 艺术世界是第三性
艺术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模仿
柏拉图(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基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也是一样*
黑格尔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但是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古代刘勰《文心雕龙》“文以载道说,文是道的表现,朱熹觉得道是文的本源,后期变成了文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2. 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和独创性,强调创作主体的重要性,并且把自由活动看作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康德的理论后来成为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主观意识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作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作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前者是用美的面纱来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使人沉湎于梦幻中,后者却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使人在极度的情绪放纵中来揭开人生的悲剧面目
南北朝时期,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做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严羽
袁宏道
3. 模仿说/再现说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亚里士多德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也就肯定了“模仿“ 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
他强调,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不应当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应当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现实不仅包括自然界还包括人们社会生活
对美是生活的论断解释: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事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那就是美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具有机械唯物论的缺陷
2-3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部分(满足这两种生活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美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创举
“艺术生产”理论究竟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艺术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 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艺术生产理论又告诉我们,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古希腊,19世纪的俄国都证明艺术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正比的(这是个别,特殊现象)
-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 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艺术创作可以说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艺术家)对创作客观(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
艺术作品可以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艺术鉴赏则可以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在和欣赏客观(艺术作品)的相互作用之中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生产作为起点,具有支配作用,消费作为需要,又直接规定着生产。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是为了供人们阅读或欣赏,如果没人欣赏,它就还只是潜在的作品*”
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
20世纪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等批评家缺重视对创作者的研究,强调对艺术作品的结构和模式进行深入探索
把创作-作品-鉴赏这三个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来进行综合的研究,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2.1.2艺术的特征
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特征二者密不可分
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1.形象性
-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心识默记)
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的艺术形象中,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融在客观形象之中
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
-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有机统一
传统画论,东晋时期顾恺之就提出绘画要“以形写神”,南齐谢赫论绘画六法时,其中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
-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2.主体性
-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的这种主体性特点,是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具有艺术的独创性(这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产品,截然不同的特点之一)
- 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具有千差万差的个性特征
在艺术欣赏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审美主客体关系
3.审美性
-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艺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物质形态了的集中体现
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
- 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
- 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的“绘画六法”是对我国古代绘画实践的系统总结
莱辛认为“在古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
19世纪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强调现实的美只在内容,而艺术则把它融化在优美的形式里
**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理论奉为建筑艺术形式美的法则
二.艺术的起源
2.1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
1.艺术起源于“模仿”
该学说是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理论探索中,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指出: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这一切都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
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管子》讲到:音乐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来
对原始艺术来说。“模仿”确实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
这种说法也肯定了艺术来源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其中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具有进步和合理的内容
模仿说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没有找到“模仿”背后的创作意图,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2.艺术起源于“游戏”
由18世纪德国席勒和19世纪英国斯宾塞提出
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一是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
二是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运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一种自由性活动
席勒在他著名的《美育书简》指出,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地协调起来
德国谷鲁斯认为“游戏”并不是完全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在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做练习
游戏说肯定了人们只有在不为生活所迫,也就是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过剩的精力来从事“游戏”,即艺术和审美活动
- 只有当物质生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也就是能够维持人的生命和种族的延续时,才可能从事精神生产,也才会有艺术的诞生
这种说法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出艺术的部分特殊性
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
3.艺术起源于“表现”
该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持这一理论的有雪莱,托尔斯泰,维隆,乔治.科林伍德,苏珊.朗格
表现情感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因而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汉代《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蹉叹之,蹉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之也”
该学说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他的核心思想是“**直觉即表现**”
科林伍德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模仿,更不是单纯的游戏,巫术虽然与艺术关系密切,但巫术实质上是达到预定目的的手段,“巫术的目的总是而且仅仅是激发某种情感”
应当承认,这种理论在西方美学界和艺术界具有一定的渊源和影响。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起源”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是情感的表现
艺术要表现情感,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是把现象当作本质,把结果当作原因,同样不能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
4.艺术起源于“巫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逐渐兴起,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原始人思维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
另一位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
- 早期造型艺术确实和巫术有关,我国现存最早岩画,江苏省连云港市郊锦山的将军崖岩画
原始歌舞与巫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美学家托马斯.所罗门《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理论》指出,原始歌舞常常被原始人用来保证巫术的成功
艺术史学家希尔恩《艺术的起源》详细介绍了原始舞蹈与交感巫术的联系,“当北美印第安人,卡菲尔人,或黑人在表演舞蹈的时候,这种舞蹈全部都是对狩猎活动的模仿…这些模仿有着一种实践的目的,因为世界上的所有猎人都希望能把猎物引入自己的射程之内,按照交感巫术的原理,这是可以通过模仿来办到的。因此,一场野牛舞,在原始人看来就可以强迫野牛进入猎人的射击距离之内来”
- 这些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明显的无数动机或巫术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
5.艺术起源于 “劳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之前,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理论
在欧洲,19世纪末叶以来,流传“劳动论”
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
俄国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舞蹈,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 艺术的发生不是偶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并由人自己创造的,而导致这种需要产生的原因和准备了艺术创造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则是人类的劳动实践
早期的艺术活动本身就是劳动生产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直接,间接地为生产劳动的目的性服务
原始艺术与劳动生产的紧密联系还表现在它所描写的内容上。原始氏族的洞穴壁画,无论是分布在欧洲的,还是分布在非洲,澳洲的,都有一个共同的题材——动物
劳动对艺术发生的重要作用,同样表现在艺术的形式方面
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生产劳动显然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2.2艺术起源的第六种看法:多元决定论
多元论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法国结构主义阿尔都塞
阿尔都塞提出了“多元决定论”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艺术史学家希尔恩《艺术的起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现象,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
人类漫长的原始社会进程中,原始文化,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互相融合在一起,延续了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原始人类模仿自然的本能(模仿说),表达情感的需要(表现说),游戏的需要(游戏说)渗透其中,对原始人类更为重要的原始艺术(巫术说)与原始生产劳动(劳动说),更是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原始的自然宗教的巫术礼仪等,是人类在原始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之中
艺字写作“孰”“ 蓺”,在甲骨文中,它是人在种植的象形,象征着劳动技术。拉丁文中的“ars”和英文中的“art”,原义也有技术的意思,在东西方,艺术都同样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劳动
这些史前洞穴壁画必然与原始人的狩猎活动有关
舞蹈是原始社会中最重要的艺术
原始舞蹈主要是由祈祷祭礼或图腾崇拜有关
从最早的乐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音乐来自实践的线索
这都说明音乐的产生和原始社会人的实践活动分不开
神话常被当作是文学最早的源头,尽管神话的内容大多神奇怪诞,但它仍然植根于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艺术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归结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三.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3.1艺术的社会功能
审美价值却是艺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特征
艺术作为人类的文化形态之一,之所以区别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就是由于艺术始终把创造和实现审美价值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能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多重社会功能始终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
艺术具体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主要的应当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这三种功能
1.审美认知作用
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 另一方面,也可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孔子就讲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艺术确实具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审美认知作用
- 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和客观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历来重视艺术的审美认知条件
除了文学作品之外,其他艺术形式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审美认知作用:电影电视戏剧绘画等艺术门类
艺术的这种审美认知作用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真是做到了“观古今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艺术对自然现象也具有审美认知作用,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增加自身的科学知识
对艺术的认知功能也不能估价过高
2.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审美的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很重视艺术在道德修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孔子**以“礼乐相济”的思想,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体系,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虽然孔子强调艺术的教育作用,是为了维护崩溃中的奴隶制,但他确实看到了艺术感化人和陶治人
古希腊柏拉图强调美育与德育的结合,从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出发,认为《荷马史诗》以及悲剧,喜剧的影响都是坏的,原因是这些艺术作品使人的理智失去控制,情欲得到放纵,提倡“理智”的艺术,特别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应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教育” 二是“净化” 三是“快感”,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治性情,得到快感
艺术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作用,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规律,在艺术作品中又总是饱含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蕴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能够说是欣赏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 艺术所具有的这种审美教育作用,往往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
- 以情感人(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教育的作用绝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 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在艺术作品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 寓教于乐(应当把思想教育融合到艺术审美娱乐之中)
3.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有关艺术审美娱乐作用的阐述
-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有得到正当满足的权利,艺术应当使人得到快感
- 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更是明确提出艺术应当“寓教于乐,即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 中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理论著作《乐记》,认为艺术(包括音乐)应当使人们得到快乐,《乐记》总结秦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者乐也”
艺术审美娱乐作用的具体表现
- 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艺术作品之所以受人欢迎,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 使人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方面,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到新的工作,艺术欣赏确实是一种令人陶醉的,积极的休息方式,具有畅神益智的功能)(艺术的这种功能甚至逐渐被运用到医疗方面,音乐疗法)
- 美国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更是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高潮体验”(通过自我证实而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
- “寓教于乐”使身心休息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要做到以情感人和潜移默化,就必须通过寓教于乐来激动人,感染人,将艺术的思想性寓于审美娱乐性之中
3.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18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的“美育”观点
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在世界近代史上才开始
席勒《美育书简》首次提出“美育”概念,还从自然与人,感性和理性等哲学命题
席勒认为,这需要通过审美教育,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办法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唯一的办法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只有审美才是人实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
人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叫做“冲动”:一个叫“感性冲动”,另一个叫“理性冲动”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来作为桥梁,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人成为具有完美人性的真正的人
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蔡元培关于“美育”的观点
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蔡元培更是大力倡导美育
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
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指出“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因此,艺术教育-对艺术需要的教育,对艺术感知和理解的发展,艺术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完善——组成整个审美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基本手段与中心内容,在美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的理解
- 狭义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
- 广义的“艺术教育”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人们需要在艺术中恢复自身的全面发展,防止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在艺术天地里恢复心理平衡与精神和谐,通过对艺术与美的追求,提高人的价值,达到个性的发展,实现人格的完善
-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艺术教育空前重视
- 日本近年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并称为三大科学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艺术教育正是要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人们在艺术欣赏的活动中,真正的,充分的得到艺术的享受
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美国物理学家格拉索认为多读小说可以帮助人提升想象力
钱学森强调音乐艺术对启发人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
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首先提到“人文艺术学习的重要性”是因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它还帮助我们发现没有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正是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四.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艺术文化学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是一门以整个人类文化为参照系来探讨艺术的问题,研究艺术现象的综合性学科
文化与艺术
- 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详细举例分析了160多种关于文化的定义
- 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来的著名的文化定义
- 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子系统,而它们各自又包含着许多更低层次的子系统
- 一方面它们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它们又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统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苏联美学家卡岗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首先表现在艺术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
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
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文化结构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着精神文化。经济,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艺术与哲学
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 美学是哲学影响艺术的中介
- 黑格尔更是干脆将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明确指出美学在艺术与哲学之间的桥梁作用
-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的具体表现,哲学思潮对艺术家的影响,李白受庄子美学的思想,倡导天然,自然之美,杜甫受到孔子儒家美学的极大影响
- 哲学思潮使一大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诞生
- 奥地利卡夫卡受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成为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的代表作品
- 哲学思潮促进艺术潮流的形成,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伯格森把所谓“生命冲动”当作世界万物的主宰,宇宙间的一切似乎都是由这样神秘力量派生出来
- 各种艺术思潮总是与一定的哲学观相联系,具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艺术也对哲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艺术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艺术作品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哲学家对艺术的思考,往往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
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文艺界占据统治地位达百年之久,直到20世纪下半也才被后现代艺术所取代
- **西方现代哲学**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为数众多的欧美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总称,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上,大多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在认识论上大多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在人生哲学上大多具有悲观主义色彩
- 西方现代派萌芽于19世纪中期,产生在19世纪末叶
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是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尤其是以克罗齐“直觉说”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尼采超人哲学,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伯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再到后来的结构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后结构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为西方现代派与后现代派艺术从美学思想到创作手法上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现代派艺术与后现代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内容上,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的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和绝望,反映出危机社会中人的异化
- 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一方面排斥否定传统艺术形式,走向极端,使作品荒诞
- 西方现代哲学成为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现代派艺术又用艺术的方式宣传了西方现代哲学各流派的思想。二者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就会有相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 西方现代哲学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是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它不但影响和渗透到现代派艺术的主题,题材,情节,场面等内容范畴之中,而且直接影响和改变了现代派艺术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 “意识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提出,著名意识流小说法国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爱尔兰乔伊斯《尤利西斯》,法国导演雷乃的《广岛之恋》,意大利费里尼《八部半》
-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渗透,不仅体现在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和思潮,而且包括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反过来,艺术也扩大和深化着特定的哲学流派和思潮影响
艺术与宗教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化史一样久远
宗教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黑格尔认为,最接近艺术的领域就是宗教,人类认识绝对真理有三种方式:最初级的方式是艺术,它以感性形象显现真理,较高一级的方式是宗教,它强调主题的情感和观念,:最高级的方式是哲学
-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的《艺术》一书,被不少人看作是现代派艺术理论的柱石,贝尔认为,艺术与宗教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科学则属于现实实证的领域,理智的领域
- 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确实有某些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里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审美感情与宗教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
- 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从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史来看,最初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由宗教文化背景所产生的神话故事
-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
- 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但是,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
- 艺术影响宗教,首先表现为参与宗教活动,原始歌舞,教堂唱诗班,多声部宗教音乐
- 艺术影响宗教,还表现在宣扬宗教思想上,佛教传入我国后,在唐代产生了“变文”这种宗教宣传的新方式。所谓“变文”,就是以说唱的形式讲述佛教的故事,宣传佛教教义
- 艺术影响宗教,更表现在强化宗教氛围上,哥特式教堂冲天的尖塔,阴冷的墙面和框架式结构使人震惊
- 艺术和宗教二者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本上讲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确实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虽然宗教利用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同时也阻碍,束缚和限制文艺的发展
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所谓宗教艺术,是相对于世俗艺术而言,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
- 宗教艺术作品
- 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早期建筑艺术就已经受到宗教的影响并为宗教服务,历代许多有名的建筑都与宗教有关
- 绘画在宗教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少艺术家创作巨型壁画
- 米开朗基罗,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西斯廷《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的另一件重要作品,在西方艺术史上这幅壁画被称为人体的百科全书
- 西斯廷教堂的《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的杰作
- 唐代“画圣”吴道子大多数为寺庙所绘制的,吴道当风
- 无论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道教都需要通过雕塑把神的形象运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雕塑往往以巨大的形体来体现神的崇高和人的渺小,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加深对神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敬畏感
- 在宗教艺术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文化特有的石窟艺术,它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身,保存了大量古代的艺术珍品
- 宗教音乐无疑是中世纪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不少著名作品也与宗教有关
- 西方基督教文学的代表作著作就是《圣经》
-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已经大大减弱,宗教艺术在当代社会中主要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而存在了
艺术与道德
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
中外古关于艺术与道德关系的观点
- 第一种观点是把艺术完全当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否认艺术与道德的根本区别
- 第二种观点完全否认艺术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认为表现道德内容会损害艺术
- 第三种观点则承认艺术与道德的紧密关系,认为二者互相影响,具有内在的联系,同时又承认二者的根本区别,用寓教于乐取代道德说教
道德影响艺术
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
托尔斯泰三部曲《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几乎都深深触及伦理道德问题
道德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艺术影响道德,艺术对道德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角,保尔柯察金经历了种种痛苦以惊人的毅力战胜这一切,给人极大的力量和鼓舞
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它能够对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道德与艺术的区别
- 虽然艺术与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
- 从范围来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可以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
- 从方式来说,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
- 从评价标准来看,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标准
- 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对于那些具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来说,也需要寓教于乐,也就是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化善为美,具有审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够干巴巴地道德说教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道德影响艺术
艺术影响道德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 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响明显
-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社会支柱》《群鬼》《国民公敌》还有中国戏曲《救风尘》《窦娥冤》
- 道德类影片可分为纪实性风格的道德题材影片《克莱默夫妇》《普通人》《金色池塘》《母女情深》
- 悲喜剧风格的道德题材影片 苏联梁赞诺夫三部曲《办公室的故事》《命运的嘲弄》《两个人的车站》
- 抒情诗风格的道德题材影片,日本的《绝唱》《远山的呼唤》
- 心理探索道德影片,苏联影片《没有证人》
- 青少年道德题材影片 苏联《我不愿长大》《野孩子》,我国《红衣少女》《长大成人》
- 电影艺术反映道德题材的势头,目前仍然方兴未艾《美国丽人》《廊桥遗梦》《推手》《喜宴》
- 对于非再现艺术种类如建筑,音乐,书法,实用工艺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渗入
经济对道德的影响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本身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并随着经济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因此道德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特点。道德的变化发展,也必然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
明朝后期,一些学者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城市手工业者与小商人被称为“市民”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 《焚书》《续焚书》,反对程朱理学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假道学
戏曲方面,汤显祖受李贽影响的《牡丹亭》,徐渭《四神猿》,高濂《玉簪记》
文学方面,作为当时“市民文艺”突出代表的是话本或拟话本短篇小说集,以“三言”和“二拍”,三言,即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后人所称二拍,即明代小说家凌濛初编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从明代后期艺术理论,戏曲,文学和版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风尚和社会习俗的重大变化
艺术与科学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也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在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 一种观点认为艺术和科学基本上是一致的
- 另一种观点认为艺术与科学完全对立
- 上面两种观点都过于片面绝对,总体上讲,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艺术与科学的联烟,有着三个辉煌时期
- 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以及音乐里的数量比例关系,并且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
-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
- 这个时期的一些大艺术家,本身就是大科学家,他们把许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促进艺术的完善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
- 20世纪下半叶至当代社会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计算机多媒体,动漫等
- 人类历史上这三次科学与艺术结合特别紧密的辉煌时期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三个辉煌时期
- 艺术与科学之间确实又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立的现象
- 从本质上讲。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 从目的上讲,科学求真,它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它的任务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
- 从思维方式上讲,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
- 从具体操作来讲,科学应当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
- 从成果上讲,科学理论应当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
- 科学与艺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之间既有一定程度的对立,又在很大程度上互相促进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操作
-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表现在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 以电影艺术为例,由于光学,电学,声学,化学发展,才使得电影在1895年诞生电影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革命均与科学技术有关
- 第一次重大变革是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代表作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王》
- 第二次重大变革是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代表作品是1935年美国影片《浮华世界》
- 第三次重大变革是目前正 方心未艾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数字技术
- 以电视艺术为例,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正式播出电视节目,人们普遍把这一天作为世界电视业的发展,伺候,电视经历了无线传播,有限传播,卫星传播阶段
-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又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工业艺术设计-一门旨在统一产品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新学科
-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更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 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既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也对艺术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影响
五.实用艺术
艺术种类概述
- 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或艺术形态物化结构的不同为与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时空艺术(戏剧,影视)
- 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和视听艺术(戏剧)
- 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抒情诗)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
- 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或展示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小说)
- 近年来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一种最新分类方法,将艺术分为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动漫,游戏软件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在发达国家近年来广受欢迎的音乐剧),但此种分类未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艺术界,教育界的普遍认可
- 根据艺术的美学原则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
艺术分类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各门艺术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掌握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实质,进一步推动各门艺术的提高和发展
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
狭义的实用艺术专指那些运用一定造型手段和艺术技巧,对生活实用品和陈设品进行艺术加工的装饰艺术,(如染织工艺,家具工艺,陶瓷工艺,装饰绘画,象牙雕塑,商业广告艺术等)
广义的实用艺术则指那些既能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融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与一体的作品,一般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实用艺术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普及,最常见的一大类别,实用艺术是最基本的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一大类表现性空间艺术的总称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
任何建筑都应当是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美观”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贝聿铭提出“建筑是艺术,不是钢筋和水泥的简单堆砌”
建筑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造型美
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
- 空间 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
- 形体主要是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
- 比例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 均衡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最常见的均衡方式是在中轴线的左右实现对称
- 节奏通过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构成部分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建筑和音乐具有共同之处,因而人们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把音乐称为“流动的建筑”
- 色彩总体色彩是金碧辉煌
- 装饰作为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又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建筑称作“石头的史书”哥特式建筑(最经典的是法国巴黎圣母院)
洛可可建筑
新古典主义建筑
建筑作为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它的审美功能总是随着建筑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德国建筑学家格罗庇乌斯为代表的“包豪斯学派”
1919年建立的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园
赖特提倡“有机理论”,认为建筑属于周围的自然环境,就像植物从它所在的环境中自然生长一样
丹麦伍重的悉尼歌剧院
园林艺术
园林,指特定培养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主要包括: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阿拉伯园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如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气魄宏大,富丽堂皇
私家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西园,留园,扬州的何园,个园,上海的豫园等,精巧别致,饶有情趣
总的来看,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蕴藏
- 重视营造自然美和建筑美
- 文化美是中国园林真正的精华与核心
- 中国园林蕴藏丰富的美学思想
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 工艺美术(可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日常生活相关的一类美术品的总称)
- 工艺美术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实用工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它是人类上古史断代的重要依据
- 工艺美术的分类
- ①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实用品
- ②民间工艺美术品
- ③特种工艺美术品
- 工艺美术的特点
- ①首先应当具有实用性,实用工艺美术品应当适用,经济,美观,经济是指实用工艺美术品与其他艺术品的不同,本身还是商品
- ②审美性,注重造型设计,为了实现造型美,工艺美术家总是尽可能地挖掘和发挥原材料的美,色彩美和装饰美也很重要
现代设计概念
狭义上,工业设计,工业美术,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后,从包豪斯到现在国际上广泛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
现代设计(工业设计)的内容,20世纪中叶迅速发展的,几乎包括一切现代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
①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或称作狭义的工业产品设计,其本质是追求功效与审美,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②环境设计,人类对于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
③视觉设计,是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针对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是大批量的生产,必须通过设计才能在产品中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使产品既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使用功能),又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审美功能)
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实用性与审美性
- 应当对实用性作比较宽泛的理解
- 使用艺术以使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为基本特点,但对于大多数实用艺术品来讲,实用是为主的,审美应当从属于实用,例如西汉“长信宫灯”
- 实用艺术与生产技术具有紧密的联系,物质材料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实用艺术的发展
- 由于实用艺术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材料和人工劳力,所以它的实用性也应当考虑产品的用料,费时,加工和成本等经济方面的问题
- 实用艺术又具备审美性
- 实用艺术应当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和基础
表现性与形式美
- 表现性 实用艺术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表现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
- 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有意味的形式”,即用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外部形式,来传达和表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意味
- 所谓形式美,主要是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
- 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特别注重形式美
-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采用雄浑刚健的多立克柱式,造型端庄,比例均称,被视为古希腊神庙的典范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迪奥认为“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间的协调”形式美的法则并不是凝固不变
- 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部表现,表现性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
类型 | 古希腊三种柱式 | 古罗马五种柱式 |
---|---|---|
多立克柱式 | 特点是没有柱础,柱身没有装饰,柱高与柱身有29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柱高与柱直径的比例是4或6:1,雄健有力象征男性美,因此被称为“男性柱”,如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 | 外观跟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相近,但在柱头下 端添上一圈环状装饰,柱身下添加了圆环形柱础。柱高与柱茎的比例是8:1,整个柱身显得比较粗壮 |
爱奥尼亚柱式 | 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富有曲线美,因此被称为“女性柱”,如雅典卫城胜利女神神庙和伊瑞克提翁神庙 | 柱式与古希腊爱奥尼亚柱式相同,只是把柱头两个涡卷的连接曲线改为水平直线,柱高与柱茎的比例增大 |
科林斯柱式 | 相对于爱奥尼亚柱式,其比例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纹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富丽豪华,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如雅典的宙斯神庙 | 柱子与古希腊科林斯柱式一致,柱高与柱茎的比例10:1,显得纤细高大,柱身上有24条凹槽,柱头部分由两层毛莨叶好涡卷图案组成,涡卷图案成对出现 |
塔司干柱式 | 塔司干柱式其实就是去掉柱身齿槽的简化多立克柱式,柱础是较薄的圆环面。柱高与柱茎的比例是7:1,柱身粗壮 | |
混合柱式 | 混合柱式是将科林斯柱式的顶端与爱奥尼亚柱式的涡卷相结合,使形状显得更加复杂,华丽,柱高与柱茎的比例10:1,显得纤细秀美 |
民族性与时代性
- 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等各门实用艺术,无一不体现出民族的风格和特色,由于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长期交往,实用艺术的民族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会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
- 实用艺术的这种时代性,首先在于它总是表现出特定的时代,特定社会的情感和理想,实用艺术的时代性,还表现在它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在材料和技术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色
中外实用艺术精品赏析
六.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plastic arts) ,艺术形态之一。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如绘画用颜料、墨、绢、布、纸、木板等,雕塑、工艺用木、石、泥、玻璃、金属等,建筑用多种建筑材料等)和手段所创造的可视、静态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版画,工艺美术,篆刻,艺术设计等。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始用这一名词。在德语中造型(bilden)原义谓“模写”(abbilden)或“制作似像”(eild machen)。在新中国建立后由苏联传入,并与“美术”互用
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造型性,这类艺术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的基本特征却是表现性,属于表现性空间艺术
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
绘画艺术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绘画艺术的分类
- 体系划分,西方和东方
- 实用材料,工具,技法来划分,绘画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粉笔画
- 从题材内容来划分,绘画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动物画
- 从作品的形式来划分,绘画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样式
中国绘画的特点
- ①首先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 ②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 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分层式空间”
- 全景式空间,是一种由高转低,由远转近的回旋往复式流动空间,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匡庐图》
- 分段式空间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将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事物安排在一个画面中,犹如运动镜头把不同的场面集中到一起,组成一幅整体有机的画面。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张择端著名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
- 分层式空间 长沙马王堆T形帛画
- ③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 ④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唐代画论家张彦远也用形似和神似来解释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并将绘画创作规律总结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战国时代的帛画,汉代的画像砖与画像石,都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魏晋南北朝“六朝三杰”,即东晋的顾恺之,南朝宋的陆探微和南朝梁的张僧繇
唐宋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达到高峰的时代
山水画家有唐代李思训,王维,五代的荆浩,关同,董源,巨然,北宋的李成,范宽,南宋的马远,夏珪
擅长画马的曹霸,韩幹,擅长画牛的戴嵩,擅长画花鸟的黄筌,徐熙,以及以文同,苏轼,米芾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承前启后的时代,“元代四大家”是指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
明代四大家,又称吴门四家,是指明代中期在苏州从事绘画活动的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四大名僧,明末清初削发为僧的画家,石涛,朱耷,髡残,弘仁
清四王,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著名画家,王鉴,王原祁和王翚
扬州八怪,清乾隆时期活跃在江苏扬州的革新派画家的总称,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近现代中国画坛,涌现出了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高剑父,以及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刘海栗,林风眠,傅抱石等人
西方绘画
西方绘画种类
- 油画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画种,也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特点是色彩丰富鲜艳
- 版画也是一个重要画种,特点是采用笔画和刀刻的方法,在选定的材料上进行刻画,然后印制出多份原作
- 由于所用的版面材料和性质不同,版画可分为三大类:木刻和麻胶版画的“凸版”类,铜版画等“凸版”类,石版画等“平板”
- 使用透明效果的水彩画,兼有油画厚重与水彩画透明感的水粉画,以及用铅笔,木炭。钢笔作画的素描等
西方作画的特点
-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西方绘画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
- 中国绘画尚意,西方绘画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
西方绘画的发展史
- 西方绘画从古希腊罗马开始,经历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时期,在13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日渐繁荣
-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著名画家,雕塑家乔托 被认为是欧洲绘画之父和现实主义画派的鼻祖
- 西方美术史常常将16世纪到19世纪中叶的油画概称古典油画,其共同特征是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景
- 文艺复兴“画坛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作出《蒙拉丽莎》《西斯廷圣母》《创作亚当》等不朽名作
- 17.18世纪,欧洲美术有长足发展,绘画进一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动物画等
- 荷兰伦勃朗《夜巡》《自画像》,弗兰德斯鲁本斯,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委拉斯开兹),法国的夏尔丹,英国的透纳
- 18,19世纪,法国成为欧洲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也成为欧洲美术的中心
-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雅克.路易.大卫《马拉之死》《荷加斯兄弟的宣誓》
- 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籍里柯和德拉克罗瓦《自由女神领导人民》
- 批判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库尔贝《石工》和米勒《拾穗者》
- 印象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莫奈《日出.印象》《草垛》和雷诺阿《浴女》《包厢》
- 新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修拉《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塞尚《苹果与橘子》和高更《塔希提的妇女》以及长居法国的荷兰人梵高《向日葵》
- 俄国著名画家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伊凡.雷帝杀子》和苏里科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雕塑艺术
雕塑是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称为雕塑
在造型艺术中,雕塑与绘画,摄影,书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雕塑是在三度空间里用物质材料创造出实体现象
雕塑艺术分类
- 从制作工艺来看,雕塑分为雕和塑,雕: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泥塑,陶塑
- 从体裁来区分,雕塑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陵墓雕塑,成列性雕塑
- 从样式来分,分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
- 从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雕塑一般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也有说法认为,雕塑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实际深浅程度不同,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种类型
- 雕塑发展史
- 旧石器时代,北京猿人所使用的石器中,已经有了石制的雕刻器
- 秦汉时期,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达到高峰时代 兵马俑陵墓雕塑在秦汉时期堪称盛况
- 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宗教雕塑发展迅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
- 东晋戴逵父子被后世学者看作是中国佛像雕塑的奠基人,唐代雕塑大师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 元明清时期,大规模石窟艺术走向衰落,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又一大类型——小型玩赏性雕塑日趋繁荣,陈列雕塑,工艺装饰雕刻和民间雕刻工艺迅速发展
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史
- 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是希腊雕刻艺术的繁荣时期
- 米隆(掷铁饼者),菲狄亚斯《命运三女神》
- 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雕刻名作《维纳斯像》,《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
- 巴黎卢浮宫将《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达芬奇的《蒙拉丽莎》,《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
- 第二个高峰是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成名作《哀悼基督》《大卫》《晨》《暮》《昼》《夜》,《摩西》
- 第三个高峰是世纪法国雕塑,浪漫主义流派代表人物吕徳《马赛曲》
- 罗丹《巴尔扎克像》《加莱义民》《思想者》《青铜时代》《地狱之门》,巴尔扎克像具有划时代意义《思想者》
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一门现代的造型艺术
摄影的分类
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
摄影器材和技术,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
按题材来分,肖像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建筑摄影
- 肖像摄影,人物摄影,以人物为主的摄影,特写镜头,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和群像,肖像摄影应当通过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以形传神,气韵生动,可以说是人物肖像摄影的最高审美标准
- 风光摄影,自然风景,都市风景,乡村风景,风光摄影的关键是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陈复礼的代表作品《千里共婵娟》
- 舞台摄影,指以舞台演出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
- 体育摄影,表现各种体育运动或竞赛中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体育摄影大多采用抓拍方式
- 建筑摄影,是摄影师运用一定的摄影技术和手段,专门拍摄精心挑选出来的建筑物
作为一门现代的纪实性造型艺术,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纪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上
- 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门类而独立存在的基础,反映了摄影艺术最独特的一面,一般来说,摄影艺术不能表现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更不能表现客观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 主要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三种主要造型手段,其次需要摄影师主观情感的熔铸
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
- 绘画主义摄影,19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成为摄影艺术史上形成最早,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
- 纪实主义摄影,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
- 印象主义摄影,印象主义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主张瞬间印象和感受,尤其注意色彩与光线
- 超现实主义摄影,现实主义摄影流派之一,创作时常利用剪贴和暗房技术为主要的造型手段,采用叠印叠放,多重曝光,怪诞变形,任意夸张等手法
- 抽象主义摄影,前卫派摄影
书法艺术
形式上,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内容上,它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
今天毛笔的少使用,使得书法的观赏性越来越取代实用性,“书画同源”,造型性可以说是书法艺术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的特点
- 书法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趣具有巨大作用
- 书法艺术对创造社会美的环境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3000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就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商周至战国的金文脱胎甲骨文,秦朝统一文字大篆变为小篆,汉代出现了隶书和草书,魏晋时期楷书,行书,草书书体更加完备,还出现王羲之,钟繇等书法大家,唐代是书法鼎盛时期,各种书体都有了承先启后的发展,楷书的成就达到高峰
书法分类
- 篆书,大篆,小篆,广义的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
- 隶书
- 楷书,正楷和正书,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大家是,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 行书,中国古代三大行书分别是,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
- 草书三国吴国书法家黄象《急就章》,王羲之《初月贴》《十七贴》,唐代张旭《古诗四贴》
- 书法的基本技法
- 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式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米芾“刷字“,蔡襄是“勒”字,黄庭坚是“描字”苏轼是“画”字
- 用墨,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
- 结构
- 章法
- 韵律
- 风格(颜筋柳骨,对颜真卿和柳公权作品不同风格的评价)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
书法艺术在形式美中蕴藏着意蕴美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则体现出鲜明的自然天性和人格风采
书法和其他艺术门类
- 书法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各种诗文常常是书法的主要书写对象和内容,因而书法家必须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历史上许多著名书法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 书法与绘画也有极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讲“书画同源”,正说明了二者之间这种血缘的联系,加之书法与中国画都用毛笔进行线条造型,更有许多相通之处
- 书法像音乐一样,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具有音乐的美感
- 书法像舞蹈一样,千姿百态,飞舞跳跃,它的线条和形体犹如优美的舞姿,“草圣”张旭曾经从公孙大娘的剑舞中悟出笔法意趣,说明书法同舞蹈的内在联系
- 书法像建筑一样,具有丰富多样的形体和造型,具有整体的力度和气势。它们都属于表现性的空间艺术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造型艺术作为一门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的审美特征首先体现在造型性和直观性
造型性与直观性
造型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造型性,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绘画是用线条,色彩在二度空间里塑造形象,摄影是用影调,色调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形象,雕塑则是泥土,木石在三度空间里创作出具有实在物质性的艺术形象,书法则是通过笔墨
造型艺术的造型性,必然重视对象的外形,并不是说造型艺术只局限于逼真地再现外形,恰恰相反,它是要求“以形写神”,体现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造型艺术的造型性,使它只能用间接方式去表现那些没有外部形体的客观事物,如声音,气味
直观性
视觉性也是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由造型性派生出来的
造型艺术的语言(色彩,线条,形体,影调等)本身就具有形式美,19世纪画家塞尚《静物》
瞬间性与永固性
造型艺术要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就必须找到恰当的表现方式,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的形象,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
造型艺术应当选取事物运动或变化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形象,最大限度运用暗示性手法,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米隆《掷铁饼者》
《垂死的高卢人》,列宾的《不期而至》
造型艺术的永固性,使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优秀作品得以保持下来,成为人类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也是由于造型艺术的永固性,使得中外古今的名画和著名的雕塑作品,以及我国从古至今的许多优秀书法作品,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再现性与表现性
摄影具有特殊的纪实性与真实感,绘画在刻画自然景物,生活场景乃至对象的细节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表现性的体现
- 表现出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
- 传达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 艺术家自觉的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去进行艺术创造
中外造型艺术精品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
《清明上河图》
《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日出.印象》
《巴尔扎克像》
《二次大战时的丘吉尔》
《兰亭集序》
七.表情艺术
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也是当代人们生活中最普及 ,最广泛的艺术门类
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音乐和舞蹈这两种艺术样式,能够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地表现内心情感,坦露人的心灵
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
- 音乐艺术
- 舞蹈艺术
音乐艺术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
音乐艺术的分类
一般来讲,根据音乐使用工具的不同,可将音乐划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声乐,以人声歌唱为主
- 根据人们歌唱的特点,分为男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女声(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和童声
- 根据演唱的方式,分为独唱,齐唱,重唱,合唱,对唱,伴唱
- 建年来,我国声乐一般又被划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三大类,中国声乐发展的新趋势,更是出现了“通俗唱法时尚化,民族唱法多样化,美声唱法国际化”的新现象
- 欧洲声乐一般又被划分为多种体裁,声乐套曲,艺术歌曲,康塔塔,清唱剧,以及歌剧,近年来,音乐剧更是风靡欧美发达国家,它将歌剧,舞剧,话剧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吸引了大量观众
- 根据器乐的不同种类和演奏方法,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和打击乐四大类
- 根据演奏方式的不同,分为独奏,重奏,齐奏,伴奏,合奏等多种形式
- 从体裁形式来划分,分为序曲(威廉.退尔序曲),组曲(巴赫,法国组曲),夜曲(肖邦,升F大调夜曲),进行曲(柴可夫斯基,斯拉夫进行曲),谐谑曲(如肖邦的四首钢琴谐谑曲),叙事曲(如勃拉姆斯,爱德华),幻想曲(康弗斯,神秘的号手),狂想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随想曲(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舞曲(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协奏曲(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交响音画(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
),交响曲(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音乐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 - 旋律,称得上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以及调式,调性关系等组织起来
- 节奏,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指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的组合,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使乐曲体现出情感的波动起伏,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 和声,音乐最基本表现手段之一,指多声部音乐按照一定关系构成重叠复合的音响现象,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和立体感
- 复调
- 曲式
- 调式
- 调性
旋律堪称音乐的灵魂,节奏体现出音乐的时间感。和声体现出音乐的空间感
音乐艺术的发展史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
- 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祭祀仪式与音乐相关,
- 先秦思想家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人的著作都从不同角度涉及音乐,也有著名音乐家,伯牙,师旷,晏婴,西周建立“雅乐”和流行民间的俗乐“郑,卫之音”,先秦还有乐器“编钟”
- 汉魏时期,北方相和歌与南方清商乐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汉武帝还正式建立了乐府这种音乐机构
- 隋唐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吸收西域音乐,出现了新俗乐(燕乐)和众多曲目,唐代教坊成为当时天下音乐舞蹈精英的荟萃之地
- 宋元明清时期,民间音乐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元杂剧,南北曲,昆曲中,蕴藏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
- 我国近代音乐史奠基人之一的萧友梅和蔡元培筹建了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后改为上海音专
- 刘天华《光明行》《空山鸟语》,华彦钧《二泉映月》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黄自《长恨歌》《怀旧》,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洗星海《黄河大合唱》《满江红》,贺绿汀《牧童短笛》《摇篮曲》
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史
- 古希腊音乐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欧洲中世纪在教会的控制下,民间音乐与世俗音乐遭到限制和扼杀,而教会则利用宗教音乐来宣传教义,扩大印象,使得宗教音乐中的赞美歌,多声部合唱等均有了较大的发展,《格里高利圣咏》
- 西方音乐史上比较重要的时期,是从16世纪末叶开始的,这个时期世俗音乐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主调音乐取代了复调音乐,器乐得到了相当大的独立发展,特别是诞生了歌剧这一综合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的新的艺术形式
- 近现代欧洲的主要流派
-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在维也纳形成的古典乐派,海顿《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创世纪》,莫扎特《奏鸣曲》《协奏曲》《安魂曲》和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或《第三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或《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或《第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或《第九交响曲》,《F小调钢琴奏鸣曲》或《热情》
- 19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浪漫乐派,该乐派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激情,强调抒发主观情感,强调表现个性,前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作曲家舒伯特和舒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法国的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成功上演确立了他作为法国激进浪漫主义乐派“之父”的地位,后期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和勃拉姆斯,俄国柴可夫斯基
- 民族乐派,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各国发展了民族乐派,用本国的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将传统音乐成果与本民族音乐密切结合起来,主要代表有挪威的格里格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捷克的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俄国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德》和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 现代乐派,法国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以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派音乐,意大利音乐家布梭尼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并相续爵士乐,摇滚乐,电子音乐,尤其是“偶然音乐”与观念艺术,在20世纪中期影响很大
舞蹈艺术
舞蹈是以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动态性的舞蹈形象
最早的舞蹈常常是歌,舞,乐三者合为一体,既是巫术礼仪,又是歌舞活动
- 生活舞蹈最为流行的大概要数交际舞,交谊舞或舞厅舞,它最早起源于欧洲,华尔兹()慢三步和布鲁斯(慢四步),后来是节奏鲜明,动作跳跃的探戈和伦巴,20世纪70年代,节奏感强,即兴性很强的迪斯科,霹雳舞大受青年喜爱
- 艺术舞蹈,指专业或业余舞蹈通过艺术创作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作品
- 表现形态上区分,分为独舞《天鹅湖》,双人舞《丝路花雨》,三人舞《金山战鼓》和天鹅湖中的大天鹅舞,群舞《红绸舞》,组舞将几个相对完整的片段组织在一起来表现特定的主题,《俄罗斯组舞》,歌舞《编钟乐舞》
- 从表现特征区分,分为情绪舞《春江花月夜》,情节舞《胖嫂回娘家》,舞剧《睡美人》和《宝莲灯》
- 从表现风格区分,分为民间舞,宫廷舞,古典舞和现代舞
- 民间舞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大类
- 汉族民间舞有:秧歌,花灯,二人转,狮子舞,龙舞,高跷,跑旱船,腰鼓舞
- 少数民间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筷子舞,蛊子舞,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多朗舞,朝鲜族的扇子舞,长鼓舞,藏族的弦子舞,锅庄,瑶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阿细跳月
- 宫廷舞,古代宫廷皇室中宴会娱乐的舞蹈,西周王室制定了一整套详细的礼乐制度,标志着中国宫廷舞的正式确立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民间俗乐舞开始进入宫廷,与之融合,为后世发展奠定基础
- 汉代设立乐府
- .隋唐是中国宫廷舞发展鼎盛时期 ,官办的乐舞机构有教坊司,梨园院,太常寺,大型宫廷乐“立部伎”和精致典雅的小型宫廷宴乐“坐部伎”,还有“健舞”(如胡腾舞,胡旋舞,剑器舞)《霓裳羽衣舞》更是唐朝宫廷乐舞
- 欧洲各国宫廷都举行隆重的舞会,起源于捷克民间的波尔卡和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华尔兹
- 文艺复兴宫廷社交舞出现了华丽的队列式舞步,名为“帕凡”“拉伏而地”
- 19世纪圆舞曲产生并称为社交舞曲的绝对主流
- 古典舞,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长时期实践校验,流传下来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特点的舞蹈
- 古典舞按地域分有中国式,欧洲式,印度式
- 20世纪50年代中国舞创立,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
- 欧洲式泛指芭蕾舞,欧洲各国古典剧称为芭蕾,是一种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的舞蹈品种
- 印度式,由婆罗多,卡塔克,卡达卡利,曼尼普利,奥迪西和库契普迪六大传统舞系
- 芭蕾舞的基本特征是从审美角度来看的,可以概括为“开,绷,直,立”四大原则
- 1581年,意大利籍艺术家们在法国演出了第一部真正的芭蕾舞作品《王后喜剧芭蕾》
- 19世纪堪称芭蕾艺术的黄金时代,逐渐形成了芭蕾艺术的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出现了大型芭蕾舞剧《吉赛尔》《爱斯梅拉达》《天鹅湖》《睡美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吉普赛誉为法国浪漫芭蕾舞剧的巅峰之作,有“芭蕾之冠”的美誉
- 我国1958年第一次演出了世界名剧《天鹅湖》,芭蕾舞艺术在我国有了迅速的发展,涌现出《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 现代舞,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作为现代舞的先驱,以自然的舞蹈动作打破了古典芭蕾舞传统的程式束缚,更加自由地表现内心情感,被称为“现代舞蹈之母”的邓肯强调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有机统一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一定意义上讲,再现生活与表现情感是艺术的两种基本功能
抒情性与表现性
抒情性是音乐,舞蹈的基本属性
第一由于音乐形象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的特点,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第二,由于音乐形象具有抽象性,象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使得音乐最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
表演性与形象性
一般来讲,表演艺术都应当包括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这样两个过程,而且,二度创作(实际表演,演奏或演唱)可以多次进行
舞蹈中的表演性是形象性的基础,因此舞蹈形象总是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和表情性的美学特征
音乐欣赏理论
- 第一种被称为戏剧性的理论,强调欣赏音乐内容,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 第二种是被称为技术性欣赏的理论,又被称为学院派音乐欣赏理论,主张“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美来自乐音的各种组合形式“
- 第三种是被称为情感性欣赏的理论,强调音乐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
节奏性与韵律美
在音乐中,节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著名舞蹈理论吴晓邦认为,构成舞蹈的三要素就是表情
中外表情艺术的精品赏析
《第三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
《费加罗的婚礼》
《天鹅湖》
八.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
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
戏剧艺术
从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话剧,戏曲,歌剧,舞剧,乃至目前欧美各国影响广泛的音乐剧,音乐剧是音乐,舞蹈与戏剧的结合
从狭义上讲,戏剧主要是话剧
戏剧是在舞台上由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的一门综合艺术
戏剧艺术作为“二度创作”的艺术,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作为舞台演出基础的戏剧文学和演员创造舞台形象的表演艺术
戏剧艺术的分类
- 按照作品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 多幕剧,舞台口的大幕启闭一次为一幕,在全剧演出过程中,大幕启闭两次以上者,即称多幕剧,剧情发展的一个段落,称为“幕”一幕之内又可以为若干场,有的戏剧不分幕,只分场,幕与幕之间必须互相连贯,使全剧称为统一的艺术整体
- 独幕剧即独成一幕的短剧,其篇幅较短,情节单纯,结构紧凑,要求戏剧冲突迅速展开,形成高潮,戛然而止,多数不分场并且不换布景,全剧情节在一幕内完成
- 按照题材作品题材不同,可以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
- 历史剧是指以某一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蓝本进行的艺术创造的剧目
- 现代剧是指对现代生活基础题材的艺术创作的剧目
- 儿童剧是指内容符合于儿童经验,而且受到儿童喜爱的戏剧
- 按照作品的样式类型或戏剧冲突的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 悲剧,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之冠,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悲剧四大高峰期
- 第一阶段-古希腊悲剧——“命运悲剧”,最早出现的古希腊悲剧属于第一阶段的西方悲剧,题材大多来自神话传说与英雄史诗,代表古希腊悲剧艺术最高成就的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徳斯,他们并称为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古希腊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 第二阶段,欧洲中世纪——“性格悲剧”
- 欧洲中世纪末出现的第二阶段“性格悲剧”,反映出长期封建社会中,封建伦理制度和宗教统治与反封建的社会力量的矛盾斗争,体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尖锐冲突,如《哈姆雷特》
- 第三阶段,近代社会——“社会悲剧”到了19世纪的近代社会,应运而生的第三阶段的“社会悲剧”揭露了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罪恶,具有鲜明强烈的批判精神,如小仲马《茶花女》,易卜生《玩偶之家》
- 总而言之,西方戏剧史上,不管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可以说都是人在与命运,性格,环境冲突中的挣扎,可以称之为“挣扎的悲剧”
- 第四阶段:“现当代西方悲剧”,创作风格更加多样,尤其是出现了将悲剧性与喜剧性融会到一起的悲喜剧作品,如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老妇还乡》
- 喜剧,俄国作家果戈理认为“高级喜剧”应该是社会的“镜子”,喜剧的类型,有讽刺喜剧,幽默喜剧,欢乐喜剧,正喜剧和闹剧
- 讽刺喜剧,一般是对社会腐朽势力进行揭露和讽刺,比较具有政治色彩,如《钦差大臣》
- 在幽默喜剧中,人物所追求的目的可能是正当的,积极的,但是可笑的行动却与目的相去甚远,如《堂吉诃德》,元代杂剧《李逵负荆》
- 欢乐喜剧,给人以轻松愉快和美好的感觉,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
- 正喜剧,是以喜剧的形式和手法,不仅嘲笑和否定腐朽势力,而且主要在于赞美进步势力和高尚人格《费加罗的婚礼》
- 闹剧,特别追求喜剧效果,手法高度夸张
- 正剧,正剧是出现较晚的戏剧类型,16世纪意大利剧作家巴蒂隆.仙里尼在《》悲喜剧诗体论纲》,说它“可以兼报一切剧体诗的优点而抛弃它们的缺点,它可以投合各种性情,各种年龄,各种兴趣”,《一报还一报》,18世纪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和剧作家博马舍称这种剧为“严肃剧”博马舍《欧也尼》,正剧贴近社会现实,契诃夫的《三姐妹》,曹禺《日出》,老舍《茶馆》等等
戏剧艺术的独特性
- 戏剧性,构成戏剧性的中心环节是戏剧动作
和戏剧冲突,或者说是行动中的人物的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充分证明戏剧性是戏剧艺术首要的特征,也是使戏剧作品获得舞台生命的重要因素 - 剧场性,人们常把剧本,演员和观众称作戏剧艺术的三要素,其中最本质的要素自然是演员,因此,戏剧的中心应当是演员的表演艺术
- 因为戏剧理论家都十分重视对戏剧表演艺术的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戏剧体系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体验派表演艺术”,强调演员应当在剧本的规定情景中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并且在演出时再体现于表演之中,该表演体系主张“我就是角色”,并且根据戏剧情景来做出一连串的行动,称之为“贯串行为”
- 布莱希特戏剧体系——“表现派表演艺术” 则倡导一种“间离效果”的表演方法,废除传统的“三一律”框框,主张场景变换的自由化,在表演艺术上主张演员与角色在感情上保持距离,始终清醒意识到“我就是在演戏”,用理性效果代替感情效果,主张演员始终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表演,以便让观众冷静地去分析和判断
戏曲艺术
- 中国戏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乐舞,俳优,百戏,唐代发展,出现了歌舞戏和参军戏,“戏”和“曲”进一步融会,宋金时期,戏曲艺术才真正趋于成熟,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以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西厢记》
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特别是传奇作品大量涌现,包括中国戏曲史上划时代的浪漫主义杰作汤显祖的《牡丹亭》,这个时期大量戏曲理论论著的出现,更加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个时期内,不仅出现了昆曲,京剧等全国性的大剧种
中国戏曲艺术的种类
-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迄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明末清初呈现蓬勃兴盛的局面,并形成众多流派,对许多地方剧中产生过影响,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 汤显祖的《牡丹亭》, 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 京剧,是流行全国的大剧种,京剧流派很多,,著名的有“谭派”(谭鑫培),“麒派”(周信芳),“盖派”(盖叫天)以及四大名旦,(梅兰芳——“梅派”开创者),(程砚秋——“程派”开创者),(荀慧生——“荀派”开创者),(尚小云——“尚派”)和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有常香玉等著名演员出现了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朝阳沟》
- 越剧兴起于浙江,上海,流行与许多省市,三四十年代在“女子文戏”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的特长进行了改革,涌现出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和《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
- 评剧,主要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区,现已成为北方的大剧种,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小白玉霜主演的《秦香莲》等众多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著名戏剧《天仙配》
- 广东粤剧,中南地区的汉剧,西南地区的川剧,华北地区的河北梆子等地方剧种
在中国古典戏曲文化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从剧目题材来看,历史演义占有极大比重,这与西方古典戏剧大多取材于神话形成鲜明对照。因此,中国戏曲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教化意义,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更加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和西方传统美学强调美与真的统一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为了达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中国戏曲采用了许多独特的方法
- 寄希望于清官,例如《秦香莲》
- 寄希望于老天,例如《窦娥冤》
- 寄希望于想象,例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 寄希望于神话,根据聊斋故事拍摄的国产大片《画皮》的大团圆结尾,又如昆曲《牡丹亭》死去的杜丽娘因为书生柳梦梅爱情的召唤活了过来,两人幸终
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
- 综合性,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是唱,念,做,打,戏曲中的舞则是指戏曲表演中的动作和造型都带有一种舞蹈性,具有舞蹈的韵律和节奏,这种高度综合性,可以说是戏曲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也是中国戏曲与西方话剧的重大区别
- 程序化,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根据角色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特点,戏曲一般都划分为生,旦,净,丑等四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又可以再分出许多细致的角色
- 戏曲演员的表演动作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所谓程式,就是指不同角色的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常用的程式性动作甚至还有固定的名称
- 戏曲音乐,唱腔和器乐伴奏也都有一些基本固定的曲牌和板式
- 虚拟性,是指戏曲充分吸收了我国古典美学注重写意的特点,通过“虚实相生”“以形写神”
- 戏曲演员表演时多用虚拟动作
- 戏曲舞台上的道具布景也具有虚拟性,戏曲舞台大多不用布景,常常只用很少的几件道具
- 戏曲舞台的时空也具有极大的虚拟性
电影艺术
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常被“第七艺术”
电影艺术的发展史,1895年12月28晚上,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短片,这一天被电影史学家们定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标志着无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
故事片是电影艺术中最主要的样式,又可作各种具体划分
- 20世纪20年代,电影主要向诗歌学习,蒙太奇式电影成为主流,以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为代表,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1925),普多夫金的《母亲》(1926)
- 30世纪40年代,电影主要向戏剧学习,戏剧式电影盛极一时,以美国好莱坞电影最为著名,《魂断蓝桥》(1940),《卡萨布兰卡》(1943)
- 50年代到60年代,电影主要向散文和小说学习,纪实性电影达到高峰,出现意大利《罗马11时》(1952)等一批纪实性电影和《罗果和他的兄弟们》(1960)
-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电影样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电影史上的三次变革
- 第一次变革,从无声到有声,被称为“默片”,一般认为,有声电影诞生的标志,是1927年美国的《爵士歌王》,中国第一部有声山是19311《歌女红牡丹》
- 第二次变革,从黑白到彩色,早期电影采用人工上色的方法,在黑白电影的胶片上涂颜色,1935年,使用彩色胶片拍摄的美国影片《浮华世界》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1948)
- 第三次变革:进入高科技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计算机三维动画,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特别是数字技术进入电影以后,更使电影创作与制作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专家认为:现在的一些电影已经不是拍摄出来的,而是制作出来的《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影视艺术的语言
- 影视画面,景别,焦距,镜头运动,角度,以及光线,色彩和画面构图等,共同组成了画面造型
- 影视声音,人声(包括对话,独白,旁边等),音乐,音响这三大类型,共同组成了声音造型,并且与画面相互配合,极大地增强了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蒙太奇
- 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
- 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应当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
- 从美学层面上讲,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影视艺术的艺术特征
电影艺术的综合性
- 它是各门艺术的综合
- 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
- 它是美学层次上的综合
①电影和电视剧都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电影艺术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
③电影艺术从绘画,雕塑中,吸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
④电影艺术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⑤电影艺术与摄影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
影视艺术的文化特征,影视艺术既是一种耗资巨大的物质生产,又是一种影响巨大的精神生产,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商品
电视艺术
电视艺术,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
电视艺术的发展史
-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正式开播,人们普遍把这一天作为电视事业的开端
- 1954年,美国正式开办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 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开始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开端,同年6月15日又播放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 电视艺术分为五类:电视文学,电视艺术片,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以及电视纪实艺术,电视剧的品种较多,主要包括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或小品
- 单本剧,是电视剧中一种常见的形式,它具有独立的故事或情节,基本上一次播完(或分上中下三集)情节紧凑,人物不多,时间大致在半小时至两小时之间
- 连续剧,为数众多的连续剧中,是电视剧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故事情节常常较为曲折复杂,剧中人物往往数量较多,主要人物和情节都是连贯的,每集演播全剧终一段故事,并在结尾处留有悬念,吸引观众连续收看
- 系列剧,是一种类似于电视连续剧的形式,它有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全剧,但故事情节并不连贯,每集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故事,观众可以连续收看,也可以任意选看其中的几集
- 电视小品,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人物的一个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个侧面,相当于近年来的“微电影”
真人秀
电视艺术的功能
电视艺术具有新闻信息功能,文艺娱乐功能,社教功能和服务功能,前两种是主要的,调查表明,电视观众的收视动机主要是获取信息与休闲娱乐
电视艺术的独特性
- 电视的技术性形成了这门艺术的特征
- 电视的参与性形成了这门艺术独特的观赏特点
- 电视传播的迅速性形成了这门艺术更加生活化的特点
新传播媒介——多媒体视像文化
- 电影和电视已经是当今最大化,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影视文化的产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史上自从语言,文字,印刷术产生以来,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播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 被称为“传播学鼻祖”的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认为,人类传播方式的变化速度在不断加快,这种速度本身 就具有深远意义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综合性
综合艺术首要的,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就是综合性
从艺术学的层次上讲,戏剧,戏曲,电影和电视艺术等综合艺术,吸收了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将它们有机融合在自己的表现手段之中,从而 大大的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因为由于电影艺术结合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将这么元素有机融合,使电影这一门新兴艺术在百年的时间内迅发展
从更高一层的美学层次上讲,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绝不仅限于各门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而是更加集中地体现在它们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
独特性
话剧注重再现生活,戏曲则注重表现生活,另外,源于西方的话剧注重写实,植根中国的戏曲注重写意,也造成了二者在表演艺术上的巨大区别
情节性
叙事性文艺作品一般都离不开情节,情节的核心是事件和人物,从总体上讲,综合艺术的情节结构方式大概可以划分为戏剧性情节和非戏剧性情节
- 戏剧和戏曲主要采用戏剧性情节
- 电影(故事片)和电视(电视剧)既采用戏剧性情节,同时也越来越注意运用非戏剧性情节,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特性
- 所谓非戏剧性情节,建立在纪实性美学的基础之上,它主要不是依靠人工编造故事而是致力于从生活中发掘情节
主人公
主人公应当是戏剧影视作品集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的中心,是矛盾冲突的主体,是情节展开的依据,因此,塑造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的主人公形象,是戏剧影视艺术最根本的任务
文学性
综合艺术一度创作的核心是文学剧本,二度创作的体现是表演艺术,所以,文学性与表演性在综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性是综合艺术的基础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戏剧文学剧本应当是戏剧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影视艺术十分重视造型性和运动性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唯有综合艺术与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表演性
表演性是综合艺术的中心环节
表演艺术的核心,是解决演员与角色间的矛盾
表演艺术的关键,是掌握好“体验角色”和“体现角色”这一对矛盾
在所有的综合艺术中,唯有戏曲表演艺术具有特殊性
中外综合艺术精品赏析
《哈姆雷特》
《老妇还乡》
《雷雨》
《窦娥冤》
《一江春水向东流》
《卧虎藏龙》
《罗生门》
《现代启示录》
九.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的主要体裁
语言艺术指人们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由于文学总是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语言作为艺术媒介和基本材料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诗歌
诗歌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只有一种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它是历史最久,流行最广的文学体裁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这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诗人,他创作了古代最早的一篇抒情长诗《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诞生于8世纪左右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诗歌分类
- 按照作品的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 抒情诗主要通过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袒露诗人的内心世界,来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 叙事诗通过描述故事或塑造人物来反映诗人对生活的认识
- 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 格律诗(旧诗)按照一定的字句格式和音韵规律写出的诗歌作品,中国古典诗歌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欧洲十四行诗也是格律诗
诗歌的特征
诗歌的特征是通过诗人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集中而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
诗歌的语言,可以说是一切文学作品中最凝练,最优美,最富有音乐感的语言,诗歌的意境由情景交融而构成
散文
近现代的散文,则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专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不受拘束的文学样式,能够迅速地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选材范围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结构自由多样,以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特长来集中而凝练地体现主题思想
- 抒情散文注重在叙事写人时表现作者主观的感受与情绪,通过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
- 叙事散文包括报告文学,特写,速写,传记文学,游记
- 议论散文主要是指杂文,它将政论性和文学性结合在一起
散文的特征
- 自由灵活
表现为题材的广泛性,手法的多样性和风格的多样化
从选材来看,它几乎无所不包,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从手法来看,三大散文种类都各有所侧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形散而神不散
- 实际上,散文的特点就在于以自由灵活的形式,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审美特色
小说
它的特点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用虚构的方式来再现生活
小说的分类
- 根据题材的不同,可分为神话小说,传奇小说,历史小说,志怪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社会小说,战争小说,爱情小说,惊险小说,科幻小说
- 根据艺术结构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话本小说,章回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新体小说,现代派小说
- 根据容量大小和篇幅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三大类。这是最常见的分类方法
小说的三要素
一般说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三个基本要素
- 人物史小说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创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历来是小说的首要任务
- 情节在不同种类和体裁的艺术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 小说情节的要求曲折生动
- 小说的情节要求真实感人
- 小说的情节要求含蓄深沉
- 环境,环境一般是指文艺作品中人物活动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 此外,小说中的背景和环境虽有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小说中的环境只能是一定背景下的具体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而小说的背景则是指这一具体环境得以产生的那个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
- 剧本,剧本是指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文学的审美特征主要取决了语言的特性
间接性和广阔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因而人们又把文学称为“想象的艺术
文学天地的广阔性,同样来自语言媒介的特性
文学的广阔性更表现在它不仅能描绘外部世界,而且能够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种人物复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情感性与思想性
文学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
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艺术形式
结构性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不仅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而且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
所谓结构,是对文学作品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安排,它是文学作品的内部联系和构成的方式
以小说为例,有复线型小说结构,两条线索构成,相互对比和映衬,如《安娜.卡列尼娜》
也有蛛网型小说结构,常常通过几条线索相互穿插交错,形成一个蛛网状的结构形式
还有辐射性小说结构,在一部作品中有一个中心,由中心向外辐射出几条情节线索,将貌似零碎的幻觉,回忆,遐思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意识流小说常采用这种结构,如库尔特.冯尼格的《第五号屠场》
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自然成为这个艺术种类的第一要素
- 文学语言的准确性
- 文学语言的鲜明性
- 文学语言的生动性
-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中外语言艺术精品赏析
《离骚》楚辞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屈原首创的诗体名称,另一种则是指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总集
《荷马史诗》
《红楼梦》
《安娜.卡列尼娜》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专业的艺术家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分工的结果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艺术生产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征,正是艺术生产这些独特的规律,使得作为艺术生产创造者的艺术家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
- 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 ①在艺术生产中存在着个体性艺术生产和集体性艺术生产的区分
②由于艺术生产的方式不同,有**一次性的艺术生产**和**多次性的艺术生产**,一次性的艺术生产是指艺术家通过创造性劳动能够一次完成创作,拿出自己的艺术作品来,多次性的艺术生产,是指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可以多次完成的艺术形式,除了要一创,有些还要二创,这些进行二度创作或再度创作的,同样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同样属于艺术家的范围
- 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
- 真正的艺术家绝不把艺术作为谋生或获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为之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真正的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总是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艺术本身执着的爱
- 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占有核心地位,艺术家必须具有超出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异于常人的丰富情感,强于常人的艺术想象力
- 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 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
- 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
- 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从创作上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清代绘画大师石涛有一句名言,叫作“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本人正是数十年遍游祖国山山水水,把客观的山川景物通过主观的感受和理解熔铸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
丰富的生活积累更是创作活动的基础和源泉
对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和体验,对于进行二度创作的表演艺术家们来说,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著名电影演员金山把电影表演艺术归纳为三个原则,即思想,生活与技巧
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与感受是指艺术家在观察或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和思考,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 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历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人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 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扩展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如雨果《悲惨世界》,托尔斯泰《复活》
- 一般来讲,在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直接体验是基本的,它是艺术创作的基础,间接体验是必要的,它是艺术创作的补充
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做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从主观方面也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来
- 社会生活对于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讲,不仅影响到他的情感,思想,愿望,理想,甚至还可以推动艺术家提高技巧,通过广泛地,自觉地,创造性地深入生活,进而超越生活,超越传统,自成一家
- 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 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 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常常具有超出普通人的艺术天才,具有艺术的天赋和才能,艺术才能虽然同艺术天赋分不开,但更有赖于后天的刻苦训练和培养,有赖与长期的,艰苦的,勤奋的艺术实践
- 绘画史上流传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就是讲曹仲达的人物画,挺劲有力,画中人物衣衫紧窄贴肉,而吴道子的人物画,神采飞扬,画中人物衣服宽松,裙带飘举,富有运动感,真可以说是栩栩如生
- 戏曲界每个演员掌握“四功五法”,也就是戏曲表演艺术的四个基本要素和五种主要技术方法,“四功”是指唱(唱腔),念(念白),做(动作),打(武打)。五法,是指口(发声),眼(眼神),手(手势),身(腰身),步 (台步)
-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同艺术才能的培养一样,同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
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的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过程又大致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这样三个方面或三个阶段
郑板桥画竹过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艺术体验活动
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艺术体验活动的地位
艺术体验活动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是艺术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它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
- 对于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来讲,早在他感受,观察,思考,体验生活时,就已经开始了创作的准备或酝酿工作
- 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
- 不仅进行一度创作的艺术家如作家,编剧,画家等,在创作中离不开艺术体验活动,对于进行二度创作的演员来讲,同样离不开艺术体验
- 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性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基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的内在心理动力或诱因,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
艺术构思活动
艺术构思的含义
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会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和客观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艺术构思中涉及的术语——意象
“意象”这一概念,最早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使用的术语,至于审美意象,则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
艺术构思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形成或产生这种审美意象
艺术构思中的心理因素——想象和情感
想象
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关于想象在艺术创作中作用的认识
- ①黑格尔十分重视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他甚至认为“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因为“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形色色,而且还可以用创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形象”,黑格尔强调“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 ②别林斯基也认为,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活动
-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指出,艺术创作中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创造性的想象
- ④高尔基更是从艺术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高度来说明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 对“想象”内涵的理解
- 正是由于想象具有这种创造的能力,使它在艺术创作构思活动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 想象的地位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形式
- 再造想象是把自己记忆中或别人描述过的形象在头脑中产生出来,如吴道子根据唐玄宗描述画出《钟馗捉鬼图》
10.创造想象则不局限于原有的感性形象,在大量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的形象,吴承恩的《西游记》
情感
关于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的认识
①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认为,音乐之所以被人称为最崇高的艺术,“那主要是因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 ”
苏联舞剧编导扎哈罗夫认为舞蹈无非就是通过一定的人体动作来表现思想和感情
中国古典美学更是十分重视情景交融的境界,在古代的诗论,画论,文论,赋论,戏曲论中有大量的论述,说明所以这些艺术种类或艺术体裁
情感的作用
想象是艺术构思的核心,那么情感就是艺术构思的动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想象与情感外,还有其他多种心理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相互渗透和融合,最终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艺术构思十分艰辛,如《战争与和平》
《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歌德《浮士德》被欧美学者称为欧洲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
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传达活动的含义
艺术传达活动作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艺术创作的最终成果是艺术作品
艺术传达活动离不开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
艺术传达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
艺术传达活动离不开艺术家的熟练且高超的艺术技艺
由于各门艺术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都各不相同,因此,各门艺术的艺术传达方式各有各不同的特点
艺术传达活动还离不开艺术家的主题情感和全部心灵
我国古代画论十分强调“以意运笔”,“意在笔先”“以心运手”等,艺术传达离不开技巧和手法更离不开艺术家的主题情感
艺术体验,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三者的关系
艺术传达活动与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活动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在表演艺术中,演员的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者,更是相互融会,难以区分
甚至产生分歧和争论,形成了表演艺术的两大派别,即体验派和表现派,分歧在于,前者侧重体验,后者更侧重于表现
对于所有的艺术门类来讲,艺术创作活动中,体验,构思与传达都是相互依存,彼此渗透
艺术创作心理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
- 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表象就是指人们记忆中所保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 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它离不开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在艺术创作,想象是核心,情感是动力,离开了想象和情感,就没有艺术
- 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就是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形象思维也常有抽象思维的伴随。在艺术构思与创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抽象思维活动
特别是由于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抽象思维日益渗透进艺术领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手法和天地
抽象思维在艺术活动中,必须服从于形象思维的规律,有机融合在形象思维之中
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灵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稍纵即逝等特点
在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是主体,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也在积极发挥作用
意识和无意识
所谓无意识,或称潜意识和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在普通心理学中,无意识指人的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对于艺术创作中无意识的地位和作用,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①一种是完全否定艺术创作心理中无意识的存在
②另一种如弗洛伊德则过分夸大无意识的作用,甚至用白日梦来解释艺术创作活动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分成了“本我”“自我”,“超我”
①最下面一层是“本我”,是人的各种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在无意识领域的总和,其核心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在生的本能中主要是性本能
②第二层叫“自我”,它同“本我”相对立,“自我”犹如一个看门人,专门控制和压抑各种不合现实标准的本能冲动
③最高一层是“超我”,它是道德的,宗教的,审美的理想形态。一方面“超我”对“自我”起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超我”又与“自我”一道,从道德理想的高度来管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
艺术创作中的无意识
在艺术创作中,无意识与灵感,直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无意识其实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
“”梦和“醉”的状态
- 古今中外,常有科学家和艺术家在“梦”或“醉”的状态下获得灵感,例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有机化学家库克(名字存疑?百度是凯库勒)的故事,甚至法国音乐家里尔也是酒后创作出《马赛曲》
- 显然,“梦”和“醉”的状态,都是意识活动减弱或停止,无意识活动大大增强的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原来长期积累的素材和资料在违反常规的方式下相互碰撞,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的火花
演员在二度创作中的无意识创作活动
艺术创作中意识与无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构成了一种辩证关系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
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推动了一定艺术流派的形成,艺术流派又反过来扩大和发展了这种艺术风格的影响。艺术思潮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引起的文艺领域的变革所形成的具有相近创作倾向的群体性艺术潮流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就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形成
艺术风格最鲜明的一个特色,就是它的多样性
-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古代常讲“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法国文艺理论家布封讲“风格即人”都是强调艺术风格体现出艺术家的精神特性
- 艺术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
- 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艺术风格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常常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基础,艺术的民族风格又离不开的文化心理结构
- 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是指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的含义
所谓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流派的三种类型
- 由一批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自觉结合而形成的艺术流派
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有共同的艺术宣言,甚至与其他艺术流派展开论争来宣传自己的艺术主张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创造社,新月派,文学研究会,西方艺术流派中的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
- 由一批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
①由于某一地区集中了一批艺术风格相近似的艺术家,如威尼斯派,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左岸派”
②由于题材相同,风格相似,从而形成了某一艺术流派,盛唐边塞诗派
- 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
这些艺术流派的艺术家们本身并没有形成流派的计划或意愿,甚至自己并没意识到属于某一流派,完全是由后世人们所划分的,例如“建安文学”,西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贝克特),《秃头歌女》
艺术思潮
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思潮与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关系
艺术思潮与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分别针对个体,群体以及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当规模的较大群体而言
艺术思潮的发展
-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欧美各国兴起的一股文艺思潮
- 西方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其影响迅速遍及全球
美国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与此相应出现了三种文化范式
第二阶段是列宁的垄断资本或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不列颠帝国,德意志帝国等,文化上以现代主义为典型特征
第三阶段则是二次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主要特征可以概述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 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远未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主义**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中以及开始出现
现代主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区别
- 从哲学基础看,现代主义的思想根源主要是康德的批判理论,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根源则主要来自存在主义,非理性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 在人的主体性这个问题上,现代主义文艺具有鲜明的自我中心特色,强调弘扬个性与表现自我,与此相反,后现代主义却突出自我怀疑,强调主题丧失,反对一切中心
- 现代主义致力于建构,崇尚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则更多地致力于解构,崇尚解构主义
- 现代主义文艺作品大多晦涩难懂,富有哲理性,后现代主义追求的却是一种平面感
后现代主义研究者,荷兰学者弗克马“不管我们对后现代主义有着整体的概念还是片面的看法——这个问题反正已经出现了,不管它是经验实体的一部分或是只是一种心理结构”
十一. 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的层次
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获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在整个艺术生产中,艺术作品处于中心的地位与中心的环节,一方面,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另一方面,它又是欣赏者完成艺术鉴赏的基础和起点,是艺术鉴赏的对象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生产的产品,具有复杂丰富的内涵:从艺术作品的结构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艺术作品的层次
- 第一层是艺术语言,它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是由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构成的层次
- 第二层是艺术形象,它是作品内在的结构,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的物态化,不同的艺术作品可以分别具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文学形象
- 第三层是艺术意蕴,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巨大普遍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象征和寓意
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作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的作用
不但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并且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
- 艺术语言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艺术作品首先诉诸欣赏者感官的就是线条,色彩,构图,声音,画面,文字等艺术语言,它们是人们感受艺术美的直接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艺术语言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 艺术语言创造艺术形象
艺术语言更重要的作用还是创造艺术形象,艺术语言的运用,对创造艺术形象起着直接的作用
艺术语言的发展
- 艺术家对于艺术语言的创新与探索
由于艺术语言不但可以创造艺术形象,而且自身也具有审美价值,所以,各门艺术的艺术家都致力于艺术语言的创新与探索
- 科技进步促进艺术语言的发展
除了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外,艺术语言的发展同科技进步也有密切的关系
语言的结构主义模式
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之父的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提出应当将“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语言是社会性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是个人的表达方式
电影符号学
20世纪60年代,电影符号学诞生于法国,标志是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电影符号学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一种趋向是发展为现代结构主义叙事学,另一种趋向是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产生了电影第二符号学或者精神分析学理论,标志是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
艺术语言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艺术语言或艺术符号的作用,艺术创作才得以完成,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构思才得以从意识状态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人类才可能在相互之间进行艺术交流
艺术语言或艺术符号的主要作用不是创造艺术形象,在物质的,感性的外壳中蕴藏着意识的,精神的内涵。除此之外,艺术语言或艺术符号还是人类艺术思维的工具
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
艺术形象的分类
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
- 视觉形象
视觉形象是指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
艺术中的视觉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感官,因而特别富有直观性和生动性。这类艺术形象常常带着明显的再现性
以绘画艺术为例,它除了纪实性之外,同样具有创造性
- 听觉形象
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主要是听音乐作品的形象
由于听觉形象具有空灵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主要依靠情感的体验来把握音乐形象,也使得音乐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和朦胧性
- 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文学形象最鲜明的特征是间接性
- 综合形象
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中的艺术形象
综合形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通过演员在舞台,银幕或荧屏上同观众见面来完成,因此,表演艺术在综合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综合形象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就是它常常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 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
- 艺术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
- 艺术形象还具有审美意义
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不同艺术家对艺术意蕴的看法
①黑格尔曾讲过“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通过线条,色彩,音响,文字和其他媒介,通过整体的艺术形象来“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黑格尔认为意蕴就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必须通过整个艺术作品才能体现出来
法国现象学美学的代表人物杜夫海纳分析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时。认为艺术作品分为感性,主题和表现三层
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是指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关系,这种“意味”则是一种极为特殊,难以言传的审美感情
中国关于意蕴的观点,中国美学史上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意蕴这一概念,但历代美学家,艺术家们对这一问题却有过大量精辟的论述,总体上讲,中国传统艺术由于深受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渗透到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
> 对艺术意蕴的理解
- 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
著名图像学家潘洛夫斯基坚持认为,对艺术作品的图像阐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因此,他主张艺术史学者必须充分利用与艺术作品相关的政治的,宗教的,哲学的,社会的,历史的,心理的多方面文献,从而真正深刻理解和认识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在意义
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图像的意:首先是“自然的意义”,通过常识就能认识的人物,事物,对象和母题
其次是“习俗的意义”主要指约定俗成的或者具有象征意义的内容
最后是“内在的意义”,它是一种象征的,形式化的价值,凝聚了作品问世时特定时代的历史,政治,科学,宗教等诸方面的征兆
- 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 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英国诗人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被视为象征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 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比起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
- 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则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的,正是这三个层次的完美结合,才形成了流传后世的优秀艺术作品,真正优秀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总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卓有成就,并且将这三个层次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
典型和意境
典型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典型的核心是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西方文艺理论中关于典型的论述
- 黑格尔强调,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应当是个性非常鲜明,又富于代表性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 别林斯基指出“创作本身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这典型性——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就是作者的文章印记。在一位真正有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
- 真正阐明典型问题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典型的论述,恩格斯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应当是个别性与普遍性的高度有机的统一体
对艺术典型内涵的理解
- 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典型,都是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具有普遍性的某些规律
- 艺术典型不仅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也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来
- 艺术作品要想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首先需要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出发,对客观现实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出典型人物的原型,再经过艺术加工和艺术虚构,创作出具有较高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
“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
西方理论,把文艺作品中性格单一的人物称为扁形人物,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称为“圆形人物”
典型人物应当是血肉丰满的圆形人物,而不是具有单一性格的扁形人物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介绍了福斯特的观点,指出区别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的关键在于前者体现出矛盾冲突,而后者却见不到矛盾冲突的发展
意境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道德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作为美学范畴的意境,孕育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于唐代,直接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意境范畴的思想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老庄哲学与魏晋玄学
从中国古典诗论来看,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就把诗分为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唐代司空图提出“韵味说”
宋代严羽“妙悟说”
清代王士禛
近代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认为诗歌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更令人沉吟玩味,难以忘怀,也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境界其本质就是意境
中国古代文论,画论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西晋陆机《文斌》强调艺术创作中情随景迁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南朝画家宗炳《画山水序》认为画山水“应目会心”,也就是画家在观察描绘山水时应当熔铸进主观的情思,才能神畅无阻,达到“万趣融其神思”
意境的特点
除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外,意境至少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里,更多地将其分为虚与实两个部分。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等,大体上讲,前者为虚,后者为实,中国传统艺术十分讲究虚实结合
- 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魏晋时期王弼提出“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篇中更是提出了“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从刹那见永恒,以咫尺见千里,是中国艺术家创构艺术意境的切入点
中国古典诗文追求言外之意,中国古典音乐追求弦外之音,中国古典绘画追求画外之情,都是要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达到无限的艺术意境。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和画,流传下来影响极大的两句名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就是指诗中应有画的意境
“画中有诗”,就是讲绘画也要有诗的韵味
- 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中国美学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美的理想:一种是“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
另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宗白华先生指出“”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这样的境界被称为“天趣”“天然”“天真”
中国的文学艺术均重视创造意境,将意境创造作为艺术追求的极致,充分体现出中国艺术重表现,重抒情,重写意的美学传统,在意境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情,意
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的关系
区别
意境重表现,重抒情,以创造景物意象为主,典型则是重再现,重写实,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
如果说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侧重于客体,那么意境却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前者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联系
典型与意境二者至少在有一点上是共同的或一致的,即它们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
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传统美学的区别
-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
-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
- “表现说”成为中国先秦美学的核心,“言志”“缘情”是我国诗论重视表现的最早见解,在情与理的统一中,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作为最高境界
- “模仿说”是古希腊美学的普遍原则,亚里士多德以模仿为基础建立起的《诗学》体系,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
中国传统艺术的三种美学思想
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为巨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和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先秦时期就初具规模,后来的发展中,二者互相对立,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主干
儒家美学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杜甫,范仲淹,陆游
观点:体现为现实主义,儒学发展与孔子以“仁”为核心有密切关系,儒家美学的政治色彩与伦理色彩比较浓厚,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举例具体分析:杜甫受儒家美学影响较大,诗歌严谨,讲究对仗,工整,格律
道家美学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李白,谢灵运,陶渊明,程子昂
观点:体现为客观唯心主义,老庄“道”为核心,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
举例分析:李白
佛家禅宗美学
代表人物:古代-王维,白居易,柳宗元,韩愈,苏轼等,近代-谭嗣同,章炳麟,梁漱溟
观点:体现为主观唯心主义。禅宗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
比起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禅宗更加彻底的主张“遁世”,即避而不入
具体例子:王维
无论庄,易,禅(或儒,道,禅),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中国哲学思想的道路不是由认识,道德到宗教,而是它们到审美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十分丰富,可提炼为“道”“气”“心”“舞”“悟”“和”
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张岱年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有天道,人道之分
天,人统一于“道”,这个“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
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
道体现了天,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艺术的这种精神性,影响深远并且是多方面的,例如,在“形神”关系上,中国传统艺术从来要求“以形写神”或“以神写形”
在“意境”范畴中,意寓于境中,通过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去体认宇宙生命本体的“道”,从有限到无限,正是意境的关键与核心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
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范畴,极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谢赫《古画品录》的“气韵生动”是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
对于“气韵”来讲,气为生命之动力,韵为生命之风采,动为气之核心,情为韵之根本
从商周青铜器开始,到秦代的兵马俑和庞大的建筑群,再到汉代气势磅礴的雕塑与总括宇宙的汉赋,可以说都是“以气取韵”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气韵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范畴之一
”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具有精神性,生命性,主体性,表现性的特色
中国传统艺术又十分重视情理交融,清理统一,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一方面提倡“以理节情”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又提倡“以情融理”
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决定了人品与艺品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强调艺品出于人品,人品决定艺品,因而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
在社会黑暗,政治腐败,世风污浊的情况下,中国古代艺术家只能向“狂放”与“清逸”两级发展“,“狂放”的主要特征是“不平则鸣”,“清逸”的主要特征则是“与世无争”
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宗白华先生所说的“舞”,其实是指中国艺术外在形式的共同特点,或者说是从总体上来概括中国艺术的形态
道的精神——气的生命——舞的形态,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整体结构。中国传统艺术从以乐喻道,到以飞通神,再到动静合一,始终保持了虚实互动,时空合一的特点
中国传统艺术又是线的艺术
中国戏曲,中国古典小说主要是采用线性结构
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更是代表性的两门线性艺术,具有化实为虚,虚实一体和化静为动,时空一体的特征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
艺术家要想达到“妙悟”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艰苦探索与辛勤实践才能达到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做到躁归于静,静追于游,从忘物去物到忘我无己,达到凝神遐想,妙悟自然,身与物化,物我两忘的自由王国
“禅”的本义就是沉思。从直觉体验,瞬间顿悟到活参领悟,玄妙表达,构成了禅宗独特的完整的思维方式
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
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中和之美”就是强调一种适中精神,既是指美刺讽喻要适中,也是指艺术表现的形式要适中,更是指文艺作品的情感表现要适中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
- 从多样统一来看,“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不一样,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中国传统艺术从来认为,艺术秒在“似与不似之间”
- 与多样统一相比,对立统一更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范畴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的在矛盾统一中出于主导地位
“中”本意是提倡一种正确的道德,一种正确的理性
中国传统艺术一方面强调表现情感,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理节情和情理交融,一方面强调艺术具有感官愉悦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强调温柔敦厚与感染教化,孔子就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则
所谓权衡就是一种对“度”的把握,就是要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
不管是从多样统一来求“和”,还是从对立统一来“和”,乃至从不平衡的平衡来求和,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都是一种素朴的辩证和谐观
十二 . 艺术鉴赏
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接受美学
- 接受美学的出现
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南部的康士坦茨
-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
姚斯和伊塞尔,共同主张是:研究文学与文学史,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
- 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首先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一部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二是读者的赋予
由于鉴赏主体的这种创造活动是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所以被称之为审美再创造
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
姚斯和伊塞尔都强调,迄今为止的文学史仅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而读者的作用却遭到了忽视与遗忘,因此他们提出应当重写文学史
姚斯指出,应当从作家,作品和 读者“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角度研究文学史
- 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
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概念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
①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应当有一个适度的审美距离
②期待视野的不同,使不同读者对于作品的需求与好恶不同伊塞尔提出的“空白概念”, 空白就是指本文中未写出来的部分,只是本人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
- 接受美学的分支
民主德国以瑙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出发,认为在艺术生产——艺术作品——艺术消费中,接受美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艺术消费
接受美学的苏联学派,以著名文艺理论家梅拉赫的文章《构思,电影,接受——作为动态过程的创作过程》为代表,首次提出了“艺术接受”的概念
接受美学传入美国,以费希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形成了“读者反应批评”这个新的学派,认为意义或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最终结果
- 接受美学的重要影响
接受美学的诞生与发展,代表着文艺研究领域一种崭新的方法论,它把文艺研究的重心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转移到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研究上,从而使文艺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这种变化有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①从哲学来看,西方近现代哲学逐渐从重视客体的研究转向重视主体的研究,反映在美学上就是加强了对审美主体的研究
②从科学来看,20世纪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使得审美心理的研究得以逐步深入。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随着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兴起,接受美学以现象学美学和解释学美学为理论基础,迅速在世界各国和许多艺术领域流传开来,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影视美学研究日益转向观众,尤其是雅克.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论,使观众心理学特别是观众深层的研究日占上风,甚至著名电影符号学克里斯蒂安.麦茨在1977出版了《想象的能指》
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 美学价值
- 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它集中表现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大量,经常性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直接有助于人们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由于各个门类,体裁,样式的艺术,具有各自的审美特性和表现技法,必须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作品,真正领略作品奇妙的艺术魅力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艺术鉴赏中的心里现象
艺术鉴赏作为人类一种高级,复杂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也蕴藏着极其巧妙的心理想象和心理规律,在似乎矛盾的现象中存在着一致性,在似乎偶然的现象中存在着必然性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和一致性
-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化
艺术作品的多样化,正是为了满足艺术鉴赏的多样性需要
艺术鉴赏的这种多样化,原因在于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 艺术鉴赏中的一致性
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鉴赏者,常常表现出某种共同的或一致的审美倾向
①从艺术鉴赏的时代性来看,由于各个时代在社会实践,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从而使得这个时期的艺术风尚产生某种共同性或一致性
②艺术鉴赏的民族性来看,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共同生活,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美学传统,也形成了各民族艺术中特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对广大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欣赏方式和欣赏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鉴赏中这样的多样性和一致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艺术鉴赏中的保守型和变异性
艺术鉴赏中,在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中,潜藏着保守性与变异性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
- 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
所谓鉴赏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
人们鉴赏心理中的保守性是客观存在的
- 艺术鉴赏中的变异性
所谓鉴赏心理的变异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
人们鉴赏心理中的变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和变异性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它们表现为鉴赏主体审美经验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的对立统一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是完整统一的过程
注意
心理学的注意
注意的概念: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①注意的指向性,就是一种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之上。注意能够使人在一段时间内暂时撇开其他事物,集中而清晰的反映某个特定事物
注意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稳定
注意产生的原因:客观原因是刺激物的特点,如突出鲜明,变化多端,新颖别致等,主观原因则是主体的心境,兴趣,经验,态度等
艺术鉴赏中的注意
鉴赏艺术作品,离不开“注意”的心理功能
在艺术鉴赏中,“注意”这个心理功能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这就是把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注意”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除了鉴赏主体自觉的意识活动外,也需要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悬念,巧合,误会,冲突等多种艺术手法,以新颖的艺术构思来最大限度地调动鉴赏者的注意心理
距离说
感知
心理学中的感知
①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②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艺术鉴赏中的感知
在艺术鉴赏中主要运用的是视觉和听觉这两种高级感官
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应当是从感知艺术作品算起,审美感知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生活经验,还有着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
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联想
- 心理学中的联想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 艺术鉴赏中的联想
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音乐鉴赏中,联想这一心理活动大量存在
文学欣赏中更是大量存在联想
电影审美心理中,著名的蒙太奇手法就是通过镜头与镜头,场面与场面的剪辑和组接,来组成完整的电影形象
“平行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
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
想象
心理学中的想象
- 想象的概念: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 想象的表象: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不同。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重视,而想象的表象则是人们头脑中新创造的形象,它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创造出来的形象,甚至可以是世界上尚不存在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
- 想象的种类:①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音响的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 ②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一定的创造想象
艺术鉴赏中的想象
想象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创造,鉴赏者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真正进入欣赏境界,也只有依靠想象才能充实艺术形象
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
戏剧艺术
影视艺术
音乐艺术的欣赏更需要想象
文学艺术,尤其需要想象
对于鉴赏主体来说,生活经验愈丰富,艺术素养愈良好,文化层次愈高,想象的翅膀也就愈丰满,所得到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也就愈强烈
因此,鉴赏者都应当不断地在艺术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鉴赏力
情感
心理学中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艺术鉴赏中的情感
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 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来作为基础
- 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鉴赏中的联想与想象总是以情感为中介
- 艺术鉴赏心理中,情感与理解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只有当鉴赏主体更深刻地理解了做的内容和寓意,才会对作品所传达的感情有着更深的体会,从而在艺术鉴赏中达到情感高峰体验的程度
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艺术作品的感情内涵,是艺术鉴赏的基本要求
理解
心理学中的理解
心理学认为,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理解包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所谓直接理解是指没有中介思维参与,而是个体通过目前的亲身经验实现的理解,所谓间接理解则是指借用前人经验和个体以往的经验
艺术鉴赏中的理解多以直接理解为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间接理解的参与
艺术鉴赏中的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共同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
在艺术鉴赏中,必然是情感体验与欣赏判断的结合,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结合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有三层含义
- 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一部艺术作品往往包含着题材,主题,情节,场面,形象,典型,有的还需要了解其背景,典故,象征意义
- 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各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只有理解并掌握了各门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才能真正实现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不但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去把握作品的内容,而且可以领会到这些艺术形式本身特殊的审美价值
- 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离不开理解因素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艺术意蕴构成了艺术作品最深的层次,使得艺术作品在“有意味的形式 ”中传达出一种极其特殊的艺术魅力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审美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审美直觉阶段主要是客体(艺术品)作用于主体(鉴赏者),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获得的是一种感官层次的悦耳悦目的审美愉快
- 审美体验阶段则主要是主体(鉴赏者)反作用于客体(艺术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获得的是一种情感层次的悦心悦意的审美愉快
- 审美升华阶段却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实现上主体(鉴赏者)与 客体(艺术品)的浑然合一,发生了共鸣与顿悟,使鉴赏主体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审美直觉的含义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顿悟的能力
审美直觉是审美与艺术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整个艺术鉴赏活动的开始
审美直觉的特点
- 直观性
直观性,就是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须亲身去感受,听音乐必须亲自去听,看电影必须亲自去看,读小说必须亲自去阅读,在感性主观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 直接性
审美直觉的直接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又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无需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
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这种直觉性是客观存在
美感虽然具有非概念的直觉性,但并不是纯感性的东西,必须包含着理性因素,在感性直观中积淀着理性内容
审美直觉中的特殊现象——通感
- 通感的内涵
所谓通感,是指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
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通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 通感产生的原因
①过去多用联觉或感觉联想来解释
②有的理论则更多强调联想这种心理功能在通感中的作用,认为感觉联想和表象联想是通感的主要原因
③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把通感归因于人的各种感觉在生理上具有一种对应和转换的关系
当代格式塔心理学,之所以产生通感是由于人的各种感觉具有共同的力的图式和力的强度
审美直觉的产生
人的审美直觉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
期待视野和定向期待
这种一瞬间的完成,不假思索的审美直觉能力,实际上是鉴赏主体长时期艺术实践与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
审美直觉中的“艺术初感”
初感就是欣赏一件创作所得到的最初感受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作为鉴赏活动的开始,虽然宝贵和重要,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鉴赏主体诸多审美心理因素的积极能动作用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的内涵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动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因素
必须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方能进行
- 想象和联想最为活跃
这是由于艺术作品的形象,仅仅是提供了艺术鉴赏的条件,要把它变为鉴赏这内心的艺术形象,就必须通过审美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新的,再创造的活动,如此才能变成鉴赏者自身的东西
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更表现在它们艺术鉴赏中填补了艺术作品的空白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中的这种“空白”或“不确定性”实际上是对读者的一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这就是所谓文学作品的召唤性结构
不仅文学作品如此,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也同样存在“空白”或“不确定”,召唤着鉴赏者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填补,而这种审美再创造恰恰是艺术鉴赏使人们享受到审美愉悦的主要原因
- 审美体验中,情感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审美体验阶段则不同了,鉴赏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随着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深刻领悟和理解,鉴赏者的审美情感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激发出来,尤其是想象和联想更是推动着审美情感的发展深化,使之变得更加强烈和深刻
审美体验实际上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联想达到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审美升华的含义
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理解因素最为活跃
审美升华阶段的现象
- 顿悟
顿悟,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象
这时的直觉不同于艺术鉴赏刚开始时的直觉,而是渗透着理解因素的更高级的直觉,这种直觉可以透过艺术作品感性直观的外部形象,直接把握作品最内在,最深刻的艺术意蕴
顿悟中有直觉,但这种直觉已经在想象,联想,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渗透进了理性的色彩,顿悟中有理解,顿悟中的理解也不同于一般意识上的理解,它是将感性和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与思维,直觉与理解融汇在一起,是审美升华阶段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
- 共鸣
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
共鸣是鉴赏过程中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到最强烈程度的表现,同时也离不开对作品意蕴的深入的感受和理解
鉴赏主体与鉴赏对象之间的契合一致能够达到何等紧密的程度
它是鉴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与创作主体(创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家)之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鸣
艺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的关系
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是两个紧密联系而又有很大区别的活动
- 联系:艺术批评离不开艺术鉴赏,它只能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 区别:一般来讲,艺术鉴赏偏重于感性,艺术批评则偏重于理性,鉴赏可以不含有批评的意味,但批评必然是经历过鉴赏这个阶段
艺术批评的作用
艺术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之间的一座桥梁,对二者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 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因为艺术批评家具有高度的鉴赏力和判断力,并且在鉴赏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进行了科学的,认真的。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能够从人们未曾注意的地方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能够更加正确,更加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从而给人们的艺术鉴赏以有益的指导,帮助和启发
-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
艺术批评是促进艺术创作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方式,优秀的艺术批评还能够集中反映时代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充分发挥艺术生产中的信息反馈和调节作用,推动艺术创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
- 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艺术批评的特征
艺术批评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 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
艺术批评的科学性特点,使得它必然要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学科中吸取观点,理论和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形形色色的批评方法与流派,使艺术批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艺术批评具有艺术性
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即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批评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艺体裁
艺术批评的标准
艺术批评的标准应当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 思想性,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意义和所达到的思想水平,它是艺术作品内在的灵魂
- 艺术性,是指艺术作品在艺术构思,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特别是从整体上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具有独创的艺术风格
发布者:全栈程序员-用户IM,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avaforall.cn/126862.html原文链接:https://javaforall.cn
【正版授权,激活自己账号】: Jetbrains全家桶Ide使用,1年售后保障,每天仅需1毛
【官方授权 正版激活】: 官方授权 正版激活 支持Jetbrains家族下所有IDE 使用个人JB账号...